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股票 > 黑幕追踪 > 正文

四券商合演宝安石墨矿闹剧 研报背后利益链揭秘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程亮亮  2011-05-10 10:13

  券商四大才子合演中国宝安石墨矿闹剧

  监管层建议投资者维权

  程亮亮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香港电影《无间道》里的这句经典台词似乎将在中国宝安和那些“诡异”研究报告的撰写人身上“上演”。昨日,新华社报道称,证监会对宝安石墨矿事件“建议投资者起诉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国宝安和相关券商或许将正式成为“被告”。

  建议起诉

  在诸多投资者听信券商研究报告投资受损之后,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宝安石墨矿事件又有下文。证监会在4月表态称已经对有关上市公司和券商展开核查工作后,昨日新华社再度援引证监会相关人士言语称,建议投资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资料显示,去年9月6日,湘财证券在研究报告中提出,中国宝安黑龙江宝安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可为贝特瑞提供近2.68亿吨储量、适合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优质石墨矿产资源,评级为买入。

  此份研究报告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平安证券、国泰君安、信达证券也先后在去年11月5日、今年的1月21日和2月21日发布了类似研究报告。随着国泰君安等大牌券商的“加入”,中国宝安的股价开始一路飙升,并于今年2月份到达每股25.45元的高点。

  然而,中国宝安事实上并没有发布任何关于拥有石墨矿的消息。而更让太多投资者感到迷惑的是,在近乎两个季度之后,中国宝安才在今年3月15日发布了澄清公告,称研究报告中称的石墨矿产资源公司并未拥有。此澄清公告一出,四大券商的买入评级瞬间成为市场嘲讽之典型标的,股价也是应声大幅下跌,不少投资者出现亏损。

  在随后的4月份,证监会相关人士曾回应称,监管层已经对有关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开展核查工作。如果发现有关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将严格依法处理。而据新华社报道,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昨日再度表态称,如果投资者权益受到损害,建议投资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意味着,中国宝安与上述四家券商或许将成为被告。

  研报背后的利益链条

  纵观整个中国宝安石墨矿事件,不难发现“始作俑者”其实只是每天都会批量上传的券商研究报告。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宝安石墨矿事件对于A股市场而言其实并非新鲜事,券商、上市公司以及背后的庞大利益链条让这种事情已经见怪不怪。如果此次始作俑者真的成为被告,则对于A股市场长期的健康发展无疑是件好事。

  事实上,券商的研究报告在很多时候似乎已经成了市场的反向指标,这与当前券商研究员的高强度工作不无关联。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10年中,多数研究员一年出具的研报在30篇以上。按2010年人均研报发布数量算,国泰君安每个研究员发布了26篇研报,人均年研报数量最低;而人均发布研报数量最高的则是中信证券,人均37篇。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中小券商甚至平均每个研究员一年要写超过110份研究报告。

  然而,这些高密度出台的“高品质”研究报告背后是庞大的利益链条使然。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券商分析师写研究报告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自主性,很多时候不得不去维护一些基金的利益。

  众所周知,基金是券商研究报告最大的购买者,基金为券商提供佣金收入自不必言,而证券分析师自身每年的排名打分中更是靠基金经理来完成。为此,很多研究报告无非都是为基金建好仓的个股唱赞歌,完全没有可信度。该人士表示。

  此次证监会建议投资者“拿起法律武器”被不少“有良知”的业内人士所叫好。上证所某上市公司法律事务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其实作为上市公司自身而言,信息披露工作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在利益链条中他们身不由己,不得不去配合上演一些“朦胧美”的假戏。“此次证监会建议投资者起诉,希望能给这个已经‘习以为常’的产业链条一个警醒。”该人士称。

  与此同时,上述法律事务代表还对记者表示,当前国内证券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券商研究报告造假等相关问题的处罚标准并不是十分完善。如何认定机构在研报中存在虚假陈述或误导性陈述,难度很大。该人士称,“但是无论如何,此次证监会的表态无疑是一件好事,相信未来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