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股票 > 名家看市 > 正文

财经杂志社论:防范利率市场化风险

来源: 《财经》杂志  2011-03-01 10:04

  社论

  两会召开在即,审议“十二五规划”将成为重要议题。此前,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被写进“十二五”规划建议。

  目前,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自发的利率市场化也已是暗流涌动。然而, 如何选择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路径,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规避风险需要各方综合评估,认真考量。

  利率市场化次序由两个方面的问题组成:第一,首先允许贷款利率市场化,还是首先允许存款利率市场化?第二,首先允许长期利率市场化,还是首先允许短期利率市场化?

  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国家往往选择先让贷款利率市场化。因为,如果优先让存款利率市场化,往往会带来存款利率上升,导致银行利差缩小和利润摊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往往选择将贷款发放到高风险同时收益更高的资产上。换句话说,银行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可能选择投机,并因此带来严重的道德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一种模式需要提出明确的时间表,否则,出于寻租本能,权贵部门将可能无限期拖延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从中国的现状来看,中国已经逐步允许银行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来自行设定贷款利率,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贷款利率实现了部分市场化。

  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先让短期利率市场化,还是先让长期利率市场化?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短期利率应与长期利率同步市场化。

  然而,如果缺乏必需的市场、法律以及监管制度上的配套,过快的市场化可能导致银行系统产生危机。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国家往往选择先让短期利率市场化,再逐步转移至长期利率。

  中国已经加快建设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这为短期利率市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在继续推动短期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中国也应该逐步推动长期利率市场化进程;在推动长期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一级和二级政府债券市场利率的进一步市场化,将对形成由市场决定的利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无风险的政府债券是公司债券收益曲线的一个重要基准,也是评估股本成本的重要基准。

  由于利率市场化,银行系统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为了争抢市场,银行将不断上调利率水平,这意味着银行将承担更多的风险。从借款者的角度来说,利率提高后,过于依赖银行信贷的借款者很可能被推向破产的边缘,这也将推升银行的不良贷款,从而影响银行的利润。

  利率市场化也将使金融借款合同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并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在利率自由化过程中,由于金融机构为了增加市场份额,往往竞争性投放贷款,这往往会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另一个方面,利率市场化也将对财政赤字带来影响。由于利率上升,政府的财政赤字也因此将出现上升,为了应对赤字,政府往往会选择通过中央银行开动印钞机来弥补赤字缺口,这会导致货币投放膨胀,并带来通胀的风险。

  此外,在法律制度相对薄弱的国家,利率自由化也会带来大量违约的出现。

  利率市场化也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从经济学理论上来看,如果信息完全透明,那么利率市场化将带来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带来效率的提高。

  但我们知道,信息不对称正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内在风险,银行不可能完全掌握贷款的去向和使用情况。

  因此,当银行提高利率使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时,导致最愿意签订借款合同的却是那些还款可能性最低的借款人,项目风险较低的借款人由于其项目的收益也较低,从而不愿承担较高的利息成本退出信贷市场,即出现逆向选择。而从另外一个极端考虑,如果银行没有能力发现借款者的所有特性,将可能导致大量无效率贷款的投放。

  也就是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完全市场化,只会带来两个结果,即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

  由于利率市场化并不能带来“帕累托最优”,很多学者因此呼吁政府干预。但政府干预往往会带来利率抑制,其政策效果可能会更加糟糕。因此,谨慎实施利率市场化、并找到最佳平衡点,是政策执行中的重要考量之一。

  总体来说,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走向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充满荆棘、试错和风险,因此,需要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

  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政府也需要注重金融体系的建设,既包括微观层面的,比如,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的会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也包括宏观层面的监管,以及资本充足率的设立标准。脱离整个金融体系的建设和进步,利率市场化也仅仅是空谈,甚至会带来更加严重的系统性金融危机。

[责任编辑:莫莫]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