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正文
- 我要评论(0)
起底A股揽壳高阶生意经:先买壳再购海外资产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6-10-25 10:51壳股围城下,有人生怯大举撤退,有人胆大倾资冒进。新一批的炒壳玩家接棒的过程中,也滋生了高阶的炒壳生意经。
“在这些新一批的炒壳资本中,比较明显的一个运作模式是先收购壳,然后发行股份收购海外资产。”10月24日,上海某中型券商并购部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跟国内资产相比,海外资产估值明显偏低,因此上述模式一旦运作成功,将是又一暴利途径。目前国内机构中科招商、浦东科投、新价值投资等都在尝试此类资本运作模式,不过业内人士指出,“这类模式看起来很美,但成功难度很大。”
浦东科投式“揽壳”
“我们目前是配合浦东科投的运作,近期将会撤下之前的起诉,确保*ST新梅(600732.SH)恢复上市的正常进行。”作为*ST新梅控股权之争的当事一方,开南投资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遭遇控股权之争长达3年的*ST新梅近日迎来新主浦东科投。至此,浦东科投旗下正式控制了A股三个壳资源:*ST新梅、万业企业和上工申贝。
能够平息*ST新梅3年的战火并且一年内拿下A股三个壳的浦东科投迅速引起市场关注。其官网信息显示,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注册资本30亿元,本是一家专注于高科技产业领域跨境并购投资与整合的专业机构,并于2014年底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
*ST新梅披露的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显示,浦东科投30亿元的注册资本中,上海宏天元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出资12亿元,占比40%; 上海上实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称上实资产)和上海浦东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浦东投控)分别出资10.5亿元和7.5亿元,分别占比35%和25%。
“从股东背景和给上交所的回复函看,浦东科投是一家有着国资背景的投资公司,上实资产属于上海市国资委控制,浦东投控属于上海浦东新区国资委控 制,因此两个国资股东构不成一致行动关系,另外两个国资股东并不控制董事会席位。”上述并购部负责人指出,浦东科投实际上算是一家有国资投资背景的市场化 运作的股权投资公司。
作为股权投资公司,浦东科投为什么会连续拿下三个壳,后期有何打算?24日下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致电浦东科投官网电话,希望能了解其资本运作的情况,不过工作人员以“不方便”为由挂下电话。
“如果旗下有优质资产的企业买壳,对企业自己、上市公司、投资者都是利好;但如果只是一家旗下没有优质资产的投资公司买壳,其动机以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都需要慎重对待。”上述并购部负责人指出。
据*ST新梅披露的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浦东科投持有5%及以上的公司有A股公司万业企业28.16%的股份,为其第一大股东;在境外持有纳斯达克上市公司LPTH14.9%股权,为其第二大股东;此外,如果协议收购上工申贝集团成功,浦东科投将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壳+海外资产”新招
跟上一批买壳后装入国内资产相比,新一批买壳者正在进行着收购境外资产的高阶打法。
浦东科投官网显示,围绕集成电路、医疗健康、TMT和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领域开展跨境并购投资,并开展了对澜起科技、ICON、Alphean和LPTH等项目并购投资。
由于在跨境并购有多年经验,浦东科投曾试图运作将某海外资产装入上工申贝,不过今年7月该重组却因故终止。其终止重组时披露的交易信息显示,重 组标的系一家欧洲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拥有先进的碳素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制造工艺及专利技术;交易对手方为境外法人、境外自然人,与公司及控股股东无关联 关系;交易方式为先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下称“SPV”)以现金方式收购并增资境外目标公司股权,然后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式收购SPV的股权。
“跟国内资产相比,海外资产在市场份额、技术研发、业务牌照等方面比较稀缺,另外加上人民币贬值、转型需求旺盛等因素,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并购潮;更关键的是,海外资产比国内资产估值要低,一旦被上市公司收购将获得巨大的溢价空间。”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指出。
先买壳然后收购海外资产的模式,也曾是新价值投资掌舵人罗伟广的运作路径。去年,罗伟广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成为金刚玻璃(300093.SZ)第一大股东,然后操刀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收购其控制的OMG新加坡100%的股权,不过今年8月该项运作被证监会否决。其中一大被外界质疑的焦点便是OMG新加坡短期内总估值暴涨。
自去年7月以来,连续举牌16家上市公司的中科招商也在尝试这类模式。去年10月13日,其宣布将投资4亿美元打造“硅谷直通车”,开辟一条中国资本进入硅谷的投资通道。据报道,中科招商董事长单祥双指出,“中科招商正在打造产业的中科招商,举牌A股公司在产业重塑方面空间较大,而硅谷投资企业则在技术方面具备优势。为实现海内外投资产业的协同发展,未来有可能会撮合举牌的A股公司收购硅谷投资企业的先进技术,或者是收购投资的硅谷公司。”
“这类模式看起来很美,但成功难度很大。”上述并购部负责人指出,一方面基金作为收购主体,资金很难出境;一旦构成借壳,审批难度很大,退出风险不可低估;此外,好项目也很难找。
[责任编辑:曾真真]
- A股能否再迎探底大反击? (2018-05-03)
- 节后A股开局沉闷 医药股一枝独秀 (2018-05-03)
- 4月北向资金逆市斥巨资近400亿扫货A股 (2018-05-02)
- A股三大利好接踵而至 市场热点变阵积极因素汇聚 (2018-05-02)
- 港股大涨或为A股回暖注入动力 (2018-05-02)
- 2017年A股年报十宗最:最赚钱工行 最败家乐视 (2018-04-28)
- 局部虽企稳 A股弱势格局未变 (2018-04-28)
- A股行情仍有望在偏积极的氛围中展开 (2018-04-28)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