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正文
- 我要评论(1)
B股将面临灾难性损失?两职业投资人“论战”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朱秀伟 2012-08-21 10:38每经记者 朱秀伟
作为历史遗留问题,B股常被视为“鸡肋”。如今,因闽灿坤B的退市风波,B股制度性改革帷幕被开启。
先退市再重新上A股、中集推出的B股转H股、南玻B公布的巨额回购计划,多条B股改革路径近来被相继曝光,但哪种方式能将B股的改革风险降到最低,却无人给出答案;相反,这还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比如,《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近来就有两位职业投资人,因B股的投资风险问题在微博上公开争论了起来。
深圳光孚投资黄生:“大灾难在等待着B股”
7月初,两大交易所同时颁布了退市新规,其中有一条为“纯B股发行的上市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股票面值,将直接退市”,让不少公司纷纷“中枪”。
其中闽灿坤B最为惨烈,连续8个跌停、在只剩两个交易日就进入退市程序的背景下,公司宣布了紧急停牌。一时间,B股挂起了一股“跌停”风潮。
退市阴影笼罩B股,但与此同时,B股退市配套政策相继公布。
深交所在8月3日称,纯B股公司因触发市场指标而非财务指标引发退市的,鼓励公司通过大股东增持、公司回购、缩股等方式,维持上市地位;支持公司自愿退市,退市后符合重新上市条件的,深交所会充分考虑历史因素并尊重公司的意愿,安排其重新上市。
不久后,中集B也发布公告称,拟将已发行的B股转换上市地,以介绍方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这是一项全新的政策,若成功实施,中集将成为首家“A+B”转“A+H”的公司。
退B股上A股,再到B股到H股,各种路径的解决方案相继公布,但这些方案对于降低B股退市风险的作用,争议颇大。
“大灾难在等待着B股投资者!很多B股上市公司想退市然后登陆H股或A股,由于大部分B股企业缺乏巨额资金或者不想支付巨额资金,所以有的B股企业会选 择任由股票下跌到1元面值以下达20个交易日主动退市,一些公司会宣布业绩大幅度下滑,然后股价大跌一段时间后,低价回购私有化或给出较低的现金选择 权。”8月19日,深圳光孚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总监黄生更新的一则微博如是说道。
黄生认为,B股巨大的风险正是来自于目前的制度。“B股没有再融资功能,大股东又不能减持,因此B股公司大股东没有任何动力维稳股价。现在制度上提供了退市途径,大股东为何不退市然后再重新上A股?毕竟继续待在B股市场上,只能获取有限的分红。”黄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说道。
对于深交所拟为退市B股开“绿灯”的做法,黄生指出,“都在鼓励B股退市,哪种退市成本最低,各方都会博弈。现在来看大跌后被动退市成本最低,大股东掏钱最少。”
职业投资人付羽:“A+B”公司无“大灾难”
黄生的观点引起巨大的争议。
同样是职业投资人的付羽(曾任职景良投资研究总监)就认为,“A+B”类型的公司不存在B股单独退市的问题,“在回购前,释放业绩利空造成B股下跌,可以降低回购时的成本,但从价值投资的观点来看,即使如果只是公司为了降低回购成本暂时释放利空,公司本身的价值是不会变的,B股即使短期出现下跌,也会因为回购而有后续支撑,甚至涨回来,下跌反倒成为买点”。他举例指出,宣布回购的B股的鲁泰和南玻,股价表现坚挺。
对于“B股灾难”的提法,付羽认为,“确实有闽灿坤B这样大幅下跌的个股,但这是纯B股,而且确实业绩一般,而实际上,看所有的B股,尤其是深B指数,实际上这几年的表现得比较坚挺,尽管也随大盘有所下跌,但远远跑赢A股指数”。
“有人说‘A+B’结构的公司不会出现这个问题,这又幼稚了,让B股大跌,然后低价回购或提供一个现金选择权,然后B股退市,(有公司)已经在做了,还这么执迷不悟。”黄生说道。
对于B股大跌是否会有股票被错杀,从而出现投资机会,两位职业投资人给出的答案也截然不同。
“前段时间B股大跳水,我当时就在微博上喊抄底,后来过几天就涨回来了。”付羽说道。
但黄生却则持相反的观点:“流动性太低了,过去认为B股的机会是预期要转A股,是转板的机会,但现在这种机会几乎很少了,只能退市后再转,而且还不知道重新上市是不是以现在的公司为主体,或者只是一部分资产上市。”他认为整个过程将充满不确定性。
不过黄生与付羽也有共同的观点:在纯B股上,都建议回避。
[责任编辑:往事如枫]
- 对华贸易逆差造成美国就业损失不成立 (2018-04-25)
- 恐怖炒金陷阱揭秘:80万元本金不到半年损失42万 (2018-02-23)
- 他是最天才的油画造假大师 令艺术圈损失3个亿 (2018-02-06)
- 阿夫林激战 土军遭遇损失“最惨重一天” (2018-02-05)
- 观光损失近10亿 台当局卡春节加班机害人害己 (2018-01-29)
- 交行3亿私行理财产品退出:投资人质疑未做充分信披 (2018-01-05)
- 摩拜ofo投资人频亮相谈合并 两公司创始团队被无视? (2017-12-11)
- 已让中企损失几十亿美元 (2017-12-01)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