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股票 > 股票综合 > 正文

监管层频释信号 政策组合拳隐秘逻辑浮水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7-28 11:07

导读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再融资和IPO的融资规模明显失衡。一方面一些优质公司难以通过IPO融资,另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过大,动不动就十亿元甚至上百亿,融到资金不光存在买不到好资产的问题,有巨额融资被闲置甚至用于买银行理财,不利于资金的有效配置。”

直接融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监管者与外界的沟通也在逐步加深。

7月26日晚间,中国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李钢、上交所总经理黄红元,以及中证协会长、银河证券董事长陈共炎等资本市场重量级人物做客《央视财经评论》,就未来资本市场如何发展、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加强监管与防范风险等热点问题作出解答。

在这场做客访谈活动中,监管层面首度公开阐述减持新规、再融资与IPO的关系,并指出证监会通过规范减持政策,收紧再融资,为IPO腾挪了空间,为资本市场配置资金支持实体经济腾出空间。

在业内人士看来,监管层在为IPO腾挪资源进行扩容时,也应该将强化退市提上日程,让IPO扩容和强化退市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并驾齐驱的两条主线。

减持新规、再融资与IPO的逻辑

“从数据看,去年IPO融资规模是千亿量级,再融资和减持都是万亿量级。”李钢指出, 证监会通过规范减持政策,收紧再融资,为IPO腾挪了空间,为资本市场配置资金支持实体经济腾出空间。

这是监管层面首度公开阐述减持新规、再融资与IPO的关系,在过去的几个月,市场对监管传导出的信号普遍理解为对再融资和IPO是“一收一放”,不过多为市场分析。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再融资和IPO的融资规模明显失衡。一方面一些优质公司难以通过IPO融资,另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过大,动不动 就十亿元甚至上百亿,融到资金不光存在买不到好资产的问题,有巨额融资被闲置甚至用于买银行理财,不利于资金的有效配置。”7月26日,上海某中型券商投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监管层通过收紧再融资、完善减持规则为IPO腾挪资源是合理之举。

以2016年为例,Wind数据显示,按发行日统计,当年实现IPO的公司家数为248家,合计募集资金1634亿元;而增发家数达到796家,合计募集资金1.8万亿元。这也意味着,当年增发募集资金规模是IPO的11倍。

今年以来,随着监管层收紧再融资、完善减持规则等一系列措施,IPO融资规模与增发的差距大幅缩小。另据wind数据显示,按照发行日统计,今 年以来已有248家公司实现IPO,这一数量跟去年全年相同,募集资金1207亿元;同期有227家公司增发,合计募集资金4248亿元,是IPO融资规 模的3.5倍。

“减持新规之后,加大了机构参与方的减持周期和风险,压缩了盈利空间。我们现存的定增产品基本是到期就结束了,如果实在减持不了就只能延期,最近也不会发定增产品。”广东某中型公募基金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今年来,增发募集资金大幅减少为IPO的常态化腾挪出了不少资源空间,不过IPO融资规模仍是千亿量级。

黄红元当日亦指出,“近期限制再融资,对减持进行规范,这两者数量有所减少。比如今年6月以来,减持规则完善以后,实际上每天减持的量跟去年同 期相比,大概减少了百分之四五十。但是减少的这些量,IPO还没有占足。从总量上看,市场还有一定的空间,所以IPO发展会考虑市场总的发展状况,一定是 一种常态化的均衡。”

“从发行节奏和规模看,IPO常态化之后,每一批次基本上10家左右,融资规模大概40亿-50亿元。金融工作会议之后,上周末也是9家44亿元的节奏和规模。我们认为这个规模是适当的,也希望在今后的时期保持稳定。”中信建投董事长王常青指出。

在IPO常态化背景下, A股市场的“一九”分化行情持续,以创业板为代表的中小盘股大规模下跌,而少数蓝筹股持续创新高。有市场人士将此局面归咎于IPO速度加快。

对此,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7月26日指出,IPO市场化是A股改革的突破口。如果没有IPO市场化,就不会有A股法治化,更不会有A股国际化。在注册制全面落地前,IPO扩容常态化是必须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坚守这一底线,不能再动摇。

退市与扩容并驾齐驱

在监管层收紧再融资、完善减持新规等一系列措施下, IPO腾挪空间增大之际,退市制度的完善也被屡次提及。

7月24日-25日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年中监管工作座谈会就提出了,下一步要切实加大发行质量审核力度,保持首次公开发行的常态化;完善退市制度,加大退市力度,充分发挥好资本市场的功能。

李钢当日对此指出,“一个健康的发展一定要有优胜劣汰,A股其实有近100家退市公司,有因为欺诈发行、虚假财务报告退市的,也有中介机构为此进行先行赔付,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买了每家公司100股,从行政、法律、市场等多方面对上市公司形成约束和压力,让好公司快速发展,让坏公司无所遁形。”

“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上交所累计有52家上市公司退市。最近3年,我们还有一些首例,比如首单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首单主动退市。上市公司质量有赖于多方形成良好的综合性机制。”黄红元指出。

理论上我国的退市制度已经建立,但在真正执行过程当中,效果却不及预期,大批垃圾股长期滞留,以至于陷入目前上市难、退市更难的尴尬境地。

Wind数据显示,目前沪深两市公司有3302家上市公司,而实现退市的仅有94家,占A股的比例约为2.8%。

其中,因连续多年亏损退市的上市公司达到46家,占比49%;因吸收合并退市的达到32家,占比34%;因私有化退市的、暂停上市未披露定期报告和证券置换而退市的分别为9家、3家和2家。

另外,博元是A股市场因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而被强制退市第一股,欣泰电气则是A股第一家因欺诈发行而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

由此不难发现,A股市场实际退市数目较少,退市比例也非常低。

7月26日,深圳曾供职于监管层的一名机构人士就指出,“从退市标准看,我国现有的退市制度已经非常严格了,主要是难以有效执行,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

上述投行人士认为,退市比例非常低的原因是我国退市标准过分侧重盈利水平,并且触发实质性退市所需要的连续亏损时间太长,留给上市公司可操作的空间过大。

“加大退市力度,必须进行配套制度改革:一是提高IPO效率,降低IPO成本;二是禁止垃圾股壳重组,堵住买壳上市的后门;三是缩短暂停上市一年的“死缓期”,取缔终止上市时的一个月整理期。只要做好这三方面改革工作,就可以实现垃圾股的批量退市。”董登新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以来,监管层陆续重拳打击壳炒作和忽悠式重组,颁布重组新规、再融资新规、减持新规等,加大了烂公司的资本运作难度,也让“不死鸟”的重生难度不断加大。

[责任编辑:曾真真]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