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股票 > 港股 > 正文

香港小QFII难产背后 港府急于跟热钱撇清关系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2010-12-31 15:49

  欣言

  原定于国庆献礼的人民币QFII,在防热钱的考虑下,一拖再拖;香港特区政府则急于跟热钱撇清关系,推进其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

  6月至今,香港人民币QFII“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楼”。一切都是热钱惹的祸。

  有人担忧它重蹈“港股直通车”覆辙,“胎死腹中”;有人则乐观认为明年年中内地通胀可控后,就可顺利出台;还有人认为“杂音越少,出台得越快”。

  显然,热钱威胁一日不解,人民币QFII就难以顺产。

  事实上,关于热钱围城与否的争议不仅关系着人民币QFII的命运,还影响着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的前进步伐。为此,从特首曾荫权到主要财经官员,都纷纷出面回击热钱囤港说法,为的就是消除内地关于热钱通过香港向内地“管涌”的忧虑。

  然而,这场与热钱之间的“战斗”,显然不能仅仅停留在口舌之争。

  错过黄金出台时间

  人民币QFII,俗称“小QFII”,是指境外人民币通过在港中资机构包括券商和基金公司,投资到内地A股及交易所债市。而一般的QFII,是外资机构募集美元获批后,再转换为人民币直接投资A股。

  接近人民币QFII方案制定的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为在港中资机构量身定做特别资金额度的想法,早在2005年就提出。如今的人民币QFII,是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提出的创新产品。

  招商证券香港投资银行业务董事总经理温天纳认为,人民币QFII的设计是为实现两个目的,一是扶持在港中资机构,二是尝试将内地和香港的资本市场打通。

  综合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和港交所的统计,香港有30多家中资机构,包括券商系的申银万国、海通国际、国泰君安,银行系的中银国际、建银国际、工银国际,以及在港设立子公司的中资基金,包括大成、海富通和南方等。

  然而在港中资机构长期以来发展规模和步伐均受限,知名度与国际化水平仍有待提高,产品的销售渠道有限。

  在此困境下,上述接近方案制定人士表示,在港中资券商在2005、2006年期间提出要QFII额度,认为没有进入内地市场的额度,无法发挥中资机构对内地市场更了解的优势。

  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境外人民币快速积聚,香港的人民币投资产品仍然缺乏。早前在港发行的国债票面利率创市场新低,20亿元的3年期国债票面利率低至1%,竟仍然获得市场追捧,超额认购14倍。

  据上述接近方案制定的人士称,在上述背景和中国证监会的支持下,各在港中资机构纷纷报送方案,今年7月人民币QFII的初步方案诞生,预计初期额度是人民币100亿~200亿元,选择符合资格的中资机构进行试点。

  两位中资机构人士也向记者证实,今年7月,人民币QFII方案就获得中国证监会和外汇管理局的通过,之后央行介入方案修改和审批,国庆前最终方案获得批准,并向国务院呈报待批。

  然而经过一轮轮修改和会审后,外部形势已发生了变化,人民币QFII已错过了出台的黄金时间。

  此时,境外资金泛滥,持续涌入新兴市场,国内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上升,通胀情况日趋严重。原定于国庆献礼的人民币QFII,在防热钱的考虑下,唯有放一放。

  与热钱划清界线

  被搁置的不仅仅是小QFII,由于担心香港热钱大量涌入,内地收紧了资金流入的渠道。这对致力于打造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香港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

  早在10月底,香港金管局就表示,今年人民币贸易结算80亿元兑换额度用尽。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因此赴北京与央行商讨明年的人民币额度。

  12月23日,香港金管局宣布,获央行批准,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中银香港明年第一季度的跨境贸易结算兑换额为40亿元。第一季度后的额度再按实际情况评估后作出调整。

  若简单计算,香港明年的跨境贸易结算兑换额可达160亿元,是今年80亿元额度的2倍。但细看金管局与央行“商讨”后制定的“优化措施”,特别是兑换只限三个月内贸易支付交易,以及每季度要经评估后再批出新额度这两项限制措施,业界人士认为,央行实际加强了对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的监控,开放步伐趋于谨慎。

  为撇清与热钱的关系,香港特区政府主要官员都站出来自我辩护。

  香港特首曾荫权12月22日在北京述职后向传媒表示,热钱集中在港到内地炒作的“传说”,“相信没有根据”、“感觉是废话”。这是曾荫权第二次正面回击热钱囤港说法,措辞明显更强硬。

  除特首外,香港的主要财经官员均在公开场合对资金自由流动的香港市场投出信任票,并多次强调流入香港的资金并非短线投资,且资金从香港进入内地需经监管机构批准的特殊渠道,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跨境贸易渠道并未被热钱利用。

  对此,有内地在港基金分公司执行总裁表示欢迎,希望特区政府“把话说清楚”后,人民币QFII可以早日获批。

  而对此不以为然者也颇多。

  一位与特区政府接触紧密的香港财经界高层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资金流入是事实,而资金在撤走之前都难以判断是否是“热钱”,特区政府如此紧张辟谣,其实并无必要。若资金果真迅速撤走,则自陷被动境地。

  温天纳认为,特区政府过去5年来致力于吸引国际对冲基金到港,而如今这些资金被怀疑为热钱,因尴尬而出面澄清。但对资金特别是对冲基金涌港的现实,监管机构不可掉以轻心,“他们还没有看到(对冲基金)兴风作浪(而已)。”

  小QFII地位或不保

  特区政府如此高调回应,与今年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起锚且发展迅猛不无关联。

  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监控加强新形势下,陈德霖12月23日称,金管局准备率领业界一起到海外进行路演,推广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重点是选择一些与内地贸易和投资增长较快的地方。

  他还强调,香港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已开始发挥作用,金管局利用与央行的货币互换协议,将常设200亿港元的资金池以供兑换。

  这预示着,香港将选择依靠自身的人民币存量,以及吸引更多企业通过香港进行跨境贸易结算,增加离岸人民币的容量。

  陈德霖早前在一个人民币论坛上还表示,要进一步推动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重点在于增强境外人民币在香港的金融中介活动,并将香港的人民币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活动中。

  他认为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境内企业进行境外直接投资(ODI),可以部分选择以人民币进行支付。由此,香港与内地可建立起可控及有效的人民币良性循环系统。

  对于人民币QFII,陈德霖不再主动提及。在传媒追问下他仅回应,中国证监会仍在继续推进。

  上述基金公司老总却认为,如在港中资机构的人民币QFII能成功推出,两地资本市场以人民币连通,香港可确立其唯一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

  有业界人士却认为,人民币QFII对于人民币回流机制来说,只是增加一个环节,但在初期规模并不大的情况下,“打不通两地的资本市场”,本质上,商业考量大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宏大叙事。

  他还表示,不少业界人士认为,香港应着力发展离岸的人民币投资产品,包括明年将出台的人民币IPO。人民币QFII这一回流形式,反而分流了香港的人民币存量和投资产品吸引力。
 

[责任编辑:莫莫]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