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正文
- 我要评论(0)
海通证券再现被购买:集合理财产品摊派员工
2009-12-29 10:55“上周四接到通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买公司的‘(海通)稳健增长’10万元,至少要持有一年才能赎回。今天我已经买了。”12月28日,海通证券一名不愿具名的员工无奈地向本报记者表示。
将公司推出的集合理财产品摊派给公司员工,这在今年的券商中并不少见。“今年很流行被什么什么,我们这可以叫‘被购买’嘛。”当日晚间时分,与本报记者交流时,另外一家上海知名券商的中层如此讥讽地表示。
“被购买”
“这已是公司第二次强制我们员工买理财产品。去年,公司强制我们买了‘(海通)金中金’10万元,这个倒没有要求持有一年,只要产品开放了就可以赎回。我拿了一个多月就赎回了,赎回价是0.98还是0.99元,还亏了点。两次都是强制的,必须要买!”上述海通证券员工告诉记者。
“公司的确动员我们买,还承诺年收益10%。我没买,但是,我们部门的老员工都买了。”当日,另外一名海通证券员工指出。
据介绍,申银万国证券在推广“申银万国2号”时,也曾强制员工购买过产品,“据说一个人至少要购买20万。”
对此,一位申银万国员工表示,“这是半年以前的事,主要是要求营业部系统、经纪系统的员工买。这种事情在券业的确很普遍,大家有钱放银行也是放着,买理财产品,就是收益率比基金略差点。”
“我们公司去年年底就动员大家买,要求老员工带头,买了就要持有一年。但没办法,公司的产品发不出去。”对此,北京一家券资产管理部门的员工告诉记者,“想当年,基金发行不好时,也会让员工向亲朋好友推销,推销不出时自己认购。”
不过,本报记者就此事与国内另有几家券商员工交流时,这些券商员工均表示,自己公司没有强制自己买过理财产品。
困顿的集合理财
“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12月28日,北京一家大型券商资产管理部高层向本报记者指出,历经综合治理后,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几乎是推倒重来,不管是市场还是人才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券商员工“被购买”背后反映了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在目前整个资产管理市场上的尴尬竞争力。
该高层认为,近年来,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获得了迅猛发展,其凭借不断稳定扩大的规模,在目前整个市场上已经形成了稳固的竞争优势,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要想实现突破,明显还需要时间。
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止到目前,券商一共发行了80只集合理财产品,最新规模总计1013亿元,平均每只的规模为12.5亿元左右。
这个数据,意味着大部分集合理财产品,其实际规模,尚不及被批准的最高规模的一半。一般来说,所有集合理财产品,在发行时的计划说明书中,都会有这么一句:“本集合计划在推广期的募集资金总额最高不超过X元,在存续期内的总份额最高不超过Y份。”X,最常见的数据为35亿和50亿。
以中金公司、中信证券、招商证券为例,三家公司一共发行了16只理财产品,仅有“中信理财2号”非常接近最高规模,其他大部分理财产品,都不及最高规模的一半。
“集合理财的尴尬早已不是秘密,收益率做不过基金,又不像私募那么灵活。”上述北京大型券商资产管理部高层指出,“前几年,券商(资产管理部)的思路是,先把规模做大,单个产品发一二十个亿。但其实,这个规模,在一个波动的市场,是很难做成比较高的收益。收益不明显的话,品牌效应难以明显。”
- 上一篇:权重蓝筹支持跨年度行情展开
- 下一篇:春节前行情可期极限低位在2800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