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正文
- 我要评论(0)
远大控股前总裁等被调查 涉嫌操纵期货市场赚数十亿
来源: 新京报 2017-10-30 10:59“远大物产,炒期货很出名,应该赚了不少钱。”提到对远大物产印象时,宁波出租车司机罗女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在宁波当地,远大物产以做期货被众人所知。
作为远大控股核 心经营主体的远大物产,在从期货市场赚取十亿级收益后,近日远大控股公告其被要求配合有关部门调查。9月25日,远大控股发布公告,近日,远大产业控股股 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远大物产集团有限公司正在配合有关部门调查,远大物产集团有限公司控股70%的子公司远大石化有限公司已将5.6亿元扣押款划至有 关部门指定账户。
远大控股董事长兼远大物产董事长金波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调查仍在进行当中,许多事情还不明朗,暂时还没有办法回应。
新京报记者从消息人士处看到有关部门发出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通知书》显示,此次被调查的远大物产高管包括远大控股前总裁、远大物产总经理、远大石化前董事长吴向东;远大石化现任法人代表、董事长王开红,被调查原因为涉嫌“操纵期货市场”。
宁波期货圈人士严锋也向记者证实了吴向东被调查一事,他表示:吴向东等人被调查,在当地期货圈传开了,目前被调查的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远大物产内部举报,也有人认为,和期货界网红投资者李直的去年举报有关。
知情人士:远大物产三人涉嫌操纵期货市场
传了近两个月后,被调查传言终于落地。
9月25日,远大控股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称,全资子公司远大物产正在配合有关部门调查,远大物产集团有限公司控股70%的子公司远大石化有限公司已将5.6亿元扣押款划至有关部门指定账户。
记者从消息人士处看到的有关部门发出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通知书》显示,目前远大控股前总裁吴向东(8月辞任,也曾是远大石化董事长)和远大石 化董事长王开红(也是目前远大物产法人代表)均处于被调查状态,一同被有关部门带走协助调查。此外,被调查的还有远大物产一位负责期货仓单管理的女性员 工。三人被调查的原因是涉嫌“操纵期货市场”。
上述信息未获得远大控股董事长、远大物产董事长金波确认。“目前调查仍在进行当中,许多事情还不清楚,公司掌握的情况有限,暂时不方便接受采 访。”新京报记者试图就本次调查的原因、影响及业绩承诺能否兑现等问题采访远大控股董事长、远大物产董事长金波,遭金波婉拒。“待时机成熟后再接受采 访。”金波表示。
宁波期货圈人士严锋也向记者证实了吴向东被调查一事。
被调查的远大物产是远大控股(此前名字为如意集团)的核心经营主体。远大控股在2016年报中称,远大控股是一家以大宗商品贸易为主营的企业,核心经营主体为全资子公司远大物产。
远大物产被调查并非没有征兆。2017年8月2日,远大控股总裁吴向东以身体健康原因为由,申请辞去远大控股总裁职务。此时,网上出现了远大物产被罚款8亿元的传言。
8月4日,有投资者还就此通过深交所互动易平台向上市公司提问:“有人传远大因操纵期货将被监管罚款8亿,这个传闻是真的吗?”对此,远大集团回应称,“公司不存在因操纵期货被监管机构罚款8亿元的情况。”
9月28日,在处罚落地后,投资者再度追问:“董秘你好,在被查前互动易平台上有投资者问你是否有被传言的期货被查,你一口否认,同样在去年这 个期货操纵事件发生时,你们高管也同样说了没有玻璃持仓。而这几天有投资者问同样问题,你的回答是否违法等公告。前后回答反差很大。这是不是涉嫌欺骗投资 者?”对此,公司的回答是:“8月初的回答没有欺骗投资者。”
“远大控股的回答,是一种文字游戏。”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最初监管层拟给予远大石化的处罚的确是8亿元,最终落地为5.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吴向东在辞去远大控股总裁的职务后,还辞去了远大石化董事长职务,并由王开红接任,9月11日,远大物产工商资料中的法人代表由 吴向东正式变为王开红。而根据公开资料,远大石化是远大物产两大最重要子公司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远大物产工商资料上的总经理未发生变更,仍为吴向东。
曾遭实名举报操纵期货市场
“说起远大物产,在大宗商品的江湖上,只需要知道近几年凡是在期货市场上与远大物产做相反方向的,比如远大物产做多,对手做空,一律被远大物产拉爆。”长期关注期货市场的张帆告诉新京报记者。
而一年前,在远大物产管理层持股完成注入如意集团(系远大控股前身)之际,远大物产已开始遭遇“操纵期货市场”的实名举报。
2016年8月,因为投资玻璃期货1609合约上损失惨重,一位名叫李直的投资者发出公开信,声称其联合了亏损累累,甚至即将家破人亡的30位中小投资者向监管层举报远大物产在玻璃期货1609合约上存在逼仓行为。
李直称,其怀疑玻璃1609合约被某大主力机构涉嫌利用资金优势,通过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多个关联账户,通过大单对敲、高频虚挂单撤单等交易手段操纵价格。而且玻璃市场仓单数量也处于历史高位。种种迹象表明,操纵玻璃期货价格和恶意逼仓的机构为远大物产。
对于李直的举报,远大控股和远大物产随后没有进行官方回应。
据李直介绍,2016年8月9日武汉最低长利玻璃现货价格折合盘面1070元,大部分折合盘面在1110-1130元之间,而且成交冷淡。而玻 璃09期货盘面涨到了1227元。其中,8月9日全国比上一日仅仅普涨10元。而玻璃09期货价格却涨了70元,属于明显的恶意操纵。
李直称,多头建立的持仓总量远远超过市场可供应量的买单,把目前所有的交割库库容翻倍,都没有盘面上这么多货。多头利用仓库库容不足和自己的资金优势,迫使空头无法交出足够的仓单,显然存在逼仓行为。
李直当时称,市场传言是远大物产在进行操盘,种种迹象也指向远大物产;但基于目前的材料,尚不能确定远大物产存在逼仓行为。
远大物产靠期货投资盈利大增
据公告,2014年,远大物产的期货投资盈利在其盈利结构中占了重要地位。公告显示,2012年、2013年、2014年,远大物产实现净利润 0.69亿元、1.56亿元和6.01亿元。而2013年到2014年,其期货及电子交易等衍生品业务盈利分别为5.95亿元、16.5亿元。
同时,其现货市场则连续亏损,2013年、2014年及2015年1月份-8月份,远大物产现货业务盈利分别为-3.78亿元、-9.4亿元、-8.05亿元。
“在遭到李直举报后,远大物产在期货市场操作温和了许多,2017年的几大主力合约,没看到远大物产的身影。”严锋表示。
在2017年半年报中,远大物产也表示,当年操作偏向保守。公司解释称:“报告期内,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总体向好,但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并且在短 期内没有规律可循,为此远大物产在进行期现结合业务操作时采取了较为保守的经营策略,最终导致销售收入实现增长,而净利润未能同步增长。”
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远大物产实现营业收入486.0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8.29%;实现净利润1.59亿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2.0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6.28%。
尽管远大物产在期货市场操作2017年偏向保守,但未逃脱被调查的命运。
“去年8月份实名举报后,证监会工作人员曾与我联系,此后我就没再关注此事。”近日,李直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清楚此次远大物产被调查,是否与其举报有关。
被调查远大物产近年来逆势扩大份额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今年8月9日,宁波市企业联合会、宁波市企业家协会和宁波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共同发布2017年宁波市百强企业榜单,远大物产以主营业务收入757.5亿元荣登宁波市综合百强企业榜第二位。
其2016年报称,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为期36个月的周期内,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都经历了大幅下跌后再大幅上涨的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很多对于价格管理和库存管理不善的企业,都面临着巨额亏损的压力。而远大物产配备较为完善的管理手段,从而在经历整个周期的过程中,不仅较大程度地防 范了风险的发生,而且抓住其他企业退出的市场机遇扩大市场份额。
一位期货分析师认为,前些年大宗商品市场不景气,许多公司选择在期货市场上对冲。远大物产作为民营大宗物资交易商,做一些现货套保的业务,属于正当的套保行为。
而在期货市场上,套保只能保值,要想获得利润,必须从交易对手处赚钱,因此释放假消息、逼仓等行为在期货市场上屡见不鲜。“如果远大物产想长期从期货市场上获取收益,很容易超出正常套保的范围。”该分析师称。
事实上,远大物产期货交易规模从2014年开始突然放大,这与公司股价涨幅基本同步。
数据显示,2013年和2014年,远大物产销售收入分别为451.94亿元和456.37亿元,销售收入增幅有限,而同期远大物产2014年实现期货交易收益16.5亿元,相比2013年的5.95亿元,增幅近两倍。
此外,2015年前8个月,远大物产销售收入为362.63亿元,较2014年未显著增长。而公司2014年期货交易合约公允价值仅4707.96万元,2015年8月末为12609.15万元,增长了近两倍。
管理层高业绩承诺疑埋祸根
宁波从事期货人士严锋告诉新京报记者,远大物产能有今天,与管理层分不开。“远大物产这帮高管,很多都是业务员出身,从底层一点点做上来,在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上没话说。”严锋称。
公开资料显示,1999年,浙江远大贸易公司改制,并更名为浙江远大进出口有限公司,改变原先远大集团单一持股的状况,引入13名管理层股东,合计持股48%,其中沈志宏和金波各持股12.5%和3%,远大集团持股降至52%。
改制完成当年,远大集团将其持有的浙江远大进出口有限公司52%股权,转让给在深交所上市仅三年的如意集团。而在此笔转让前,远大集团旗下四家 企业已潜入如意集团,在经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后,2000年,远大集团控股如意集团,如意集团实控人变为远大集团董事长胡凯军。由此形成了远大集团——如意 集团——远大物产三级股权结构。
此后公司业绩大发展,而由于没谈妥,管理层持有的48%股份迟迟未注入上市公司。此后,管理层也曾发生变动和与之相关的股权转让。
2016年1月19日,如意集团重大事项终于浮出水面,该重大事项为外界猜测许久的远大物产管理层持股注入上市公司,此时距远大集团持股52%注入如意集团,已经过去了17年。
根据当时的并购公告,如意集团计划以每股44.36元的价格定向发行6714.16万股股份并付现金5.26亿元,用于收购金波、吴向东、王开 红等管理层持有的远大物产48.00%股权。这意味着,远大物产整体估值达73亿元,较2015年8月末的经审计净资产6.41亿元溢价达 1039.54%。
在高溢价的同时,管理层也给出了远大物产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5.58亿元、6.46亿元和7.51亿元的承诺,三年合计达19.55亿元。若达不到承诺,管理层将进行补偿。
财务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及2015年1月份-8月份,远大物产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56亿元、6.01亿元、5.76亿元。
“如果不是因为高额业绩承诺,估计远大物产在期货市场上操作不会如此激进。”李明认为,但如果收购价不足够高,根本打动不了管理层。而高溢价必然伴随着高业绩对赌。为了完成业绩对赌,管理层在压力之下,在期货上操作更加大胆,为此次远大物产高层被调查埋下了祸根。
被查加剧投资者担忧:业绩承诺能否完成
多位宁波期货圈人士认为,吴向东在8月份辞职,主要是为了保护上市公司,减少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不过吴向东等人被调查,仍加剧了投资者的担忧:已经完全注入远大控股的远大物产能完成当初三年20亿的业绩承诺吗?
公开资料显示,远大物产前身为浙江远大贸易公司,成立于1994年7月,曾是远大集团全资子公司,目前是远大控股子公司。远大物产主要经营石化、塑料、天然橡胶、有色黑色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其最早靠现货起家,为了对冲现货市场风险,远大物产在期货市场上进行正常的套期保值(下称“套保”)。而2014年以来,远大物产加大了在期货市场上的投入比重,并取得了不菲的收益。数据显示,近年来远大物产在现货市场上连年亏损,盈利主要来自期货操作。
远大控股前身是如意集团,其一直谋求将远大物产全部股权收入囊中。2016年1月19日,如意集团宣布收购远大物产管理层剩余48%股权,给予了远大物产十倍以上的溢价,管理层给予了远大物产2015年至2017年三年净利润近20亿元的承诺。
根据天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的《专项审计报告》,远大物产2015年度、2016年度实现的归属于母公司的实际净利润数分别为 5.98亿元、5.30亿元,累计实现11.28亿元,仅完成远大物产管理层2015年和2016年累计业绩承诺的93.70%。尽管未完成2016年业 绩承诺,远大物产管理层2016年并未进行补偿。
“按照公司重组期间的承诺今年应该完成的业绩,加上去年亏欠,远大物产今年业绩需要达到8亿左右,距离承诺期还剩一个季度了,公司有信心能实现业绩承诺吗?”有投资者担心远大物产被调查后,业绩承诺难以兑现,并通过互动易平台向上市公司提问,截至记者发稿,未获回应。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进入今年三季度,远大物产业绩仍未好转。根据远大控股10月14日发布的业绩预告,今年三季度远大控股预计净利润为-750 万元至0元,去年同期净利润6180万元,而对于业绩预亏原因,远大控股解释称:“报告期内,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幅度大,导致公司净利润下降。”
10月12日,新京报记者对远大物产位于宁波中信泰富广场的总部进行探访,发现远大物产处于正常经营状态,对于总经理吴向东被调查一事,多位基层员工表示不清楚。
新京报记者 彭彬 发自宁波
[责任编辑:曾真真]
- 一句措辞改变引爆市场行情 黄金一度拉升7美元 (2018-05-03)
- 价格和基本面严重背离 市场迎来金银做多良机 (2018-05-03)
- 美不加息符合市场预期 黄金涨势昙花一现 (2018-05-03)
- 外资机构逐鹿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 WorldFirst递申请 (2018-05-03)
- FOMC决议引爆大行情 金融市场上演反转大戏 (2018-05-03)
- 民生银行与中信中证资本合作开启首例原油期货场外期权交易 (2018-05-03)
- 福建:进一步加强精准调控 稳定房地产市场 (2018-05-02)
- 福建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住建厅通知:加强精准调控 稳定房地产市场 (2018-05-02)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