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正文
- 我要评论(0)
872家上市公司中报透视:长三角实体经济转型方向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5-09-24 10:31中国区域转型拼图
透过这些上市公司中报,再来反观这些省份的宏观经济数据会发现:传统优势的丧失,正助推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或主动或被动改变,工业增速低,服 务业等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动力将是新常态。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过分倚重服务业,使得制造业投资进入持续萎缩的恶性循环,转型升级或沦为口号,从长 远来看也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宏观经济到底如何?企业表现最能反映出冷暖。
21世纪宏观研究院对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共计872家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2015年中报进行各个维度的分析,试图通过公司数据还原这个被视为 “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三角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尤其关注实体经济面临的冲击,以及地方和企业转型的路径。
几个核心的结论如下:
1、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渐成主力且在经济运行中表现稳健。从利润率上来看,第三产业所属各行业上市公司总体表现稳健,尤其是金融业上市公司归属母公司利润及增长率最为可观。而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文化出版、旅游类上市公司利润情况也能够直观反映出长三角第三产业“稳增长”的态势。
2、长三角地区工业下行压力凸显,钢铁、煤炭等传统重工业上市公司利润滑坡最为严重。分析显示,这些行业有持续下行的趋势。而一直以来为长三角优势的传统制造业,尽管转型较早,但仍与全国共冷暖,利润情况不甚乐观。实体经济表现欠佳需要地方引起足够的重视。
3、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非那么美好,分化严重,但仍为企业转型目标。归属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中,既有利润靠前的企业,也有下滑“冠军”,但这并不妨碍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期待,一些传统上市公司在积极进入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4、房地产业方面,上市房企分化严重,总体表现不佳。长三角地区上市房企中,净利润为负数的占近40%,归属母公司净利润负增长的占一半。这表明长三角房企仍在艰难地去库存过程中。但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线城市布局较多的实力房企中报表现明显好转,这表示一线城市房地产正在回暖。
5、分区域看,徽浙沪各具特征。从2015年的中报来看,以集中于传统产业的安徽上市公司数量最少,但亏损面最大;浙江上市公司亏损比重较之2014年有所提高,亏损面呈现扩大趋势;上海金融业地位强势,但在股灾后是否可以保持如此高增速,存疑。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报告所定义的长三角并非传统的江浙沪两省一市,而是根据《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权威文件对长江三角洲的重新定义进行的。
透过这些上市公司中报,再来反观这些省份的宏观经济数据会发现:传统优势的丧失,正助推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或主动或被动改变,工业增速低,服 务业等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动力将是新常态。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过分倚重服务业,使得制造业投资进入持续萎缩的恶性循环,转型升级或沦为口号,从长 远来看也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制造业下行压力:10%制造业上市公司中报亏损
根据各地统计局的数据,上半年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增速均低于GDP增速(见图表),从上市公司中报表现来看,三省一市上市公司中报利润负增长比例均超过30%,其中,安徽为最高为49%,江、浙、沪分别为40%、38%和33%。
制造业在长三角上市公司中占比较大,分析得出,三省一市制造业上市公司共600家。这其中净利润为负数的有63家,江苏省18家,安徽省9家,浙江省22家,上海市14家。作为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净利润为负代表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也就是说,长三角有10%的制造业上市公司2015年中报显示亏损。
再进一步从增速上看,这600家制造业公司中,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增长率为负数的公司多达226家,长三角中40%的制造业上市公司2015年中报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负增长。其中江苏省73家,安徽省31家,浙江省80家,上海市42家。
以上海市为例,上海218家上市公司中制造业达到了104家,涉及纺织业、汽车业、医药制造类等多种类别。这其中,有90家公司中报实现盈利,14家亏损,不过从增速来看42家上市公司利润负增长,占比达到40%。
进一步细分来看,24类制造业类别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是亏损或利润负增长“重灾区”。
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各自归属母公司利润下滑排名前十的40家企业中,有30家属于制造业,并大多集中于上述类别。如安徽的中粮生化,中报显示亏损3亿多,归属母公司利润同比下滑1451%,属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相比于江浙沪传统长三角先发地区,安徽目前处于转型升级的起步期,也是阵痛期,拥有大体量的制造业,特别是一些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在三期叠加的情况下成为拖累地方经济的主要力量。
如马鞍山的马钢股份,是当地曾经一枝独秀的企业,中报显示亏损12亿;宿州的恒远煤电亏损5亿,利润下滑1281%之巨。在安徽上市公司归属母公司利润下滑前十名中,除合肥城建和亚夏汽车外,其余8家都是制造业企业。
这样的情况不是今年以来突然出现的,实际上,煤炭、钢铁等安徽曾经赖以生存的行业早就开始“过冬”,当地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补足这部分塌陷,保持经济的稳增长。
安徽的决策部门在近两年的年中和年尾经济形势分析时也正视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安徽发改委在今年7月的上半年经济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中提到行 业地区走势继续分化,能源原材料等传统行业继续回落,煤炭、石化行业继续下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起步较晚的地区面临较多困难,有的市经济指标出现负增 长。
其他省份的情况也是如此。上海非金属矿物制造业5家企业中,4家企业归母净利润负增长;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中,14家企业有5家利润负增 长。通用设备制造业中,尽管6家企业归母净利润都为正,但是有四家增速都是负增长,存在危机,专用设备制造业8家企业中同样没有亏损的企业,三家增速出现 下滑。
江苏的归属母公司利润下滑冠军海伦哲,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中报显示下滑9182%,浙江的康强电子属电子设备制造业,归属母公司利润下滑4289%,其余如杭钢股份、杭锅股份等,均处于亏损状态。
浙江省统计报告显示,上半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虽然触底企稳,累计增速仍低于一季度,也低于去年同期。其主要原因是工业品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由于浙江省一般贸易比重较高,如果出口状况长时期没有好转,对工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将进一步蔓延。
但处于上述“重灾区”行业的上市公司也并不是集体黯淡,安徽的六国化工、楚江新材、司尔特;江苏的常铝股份、科林环保等,利润增速都很可观,处于当地增速前十名的位置。
这样的反差并不奇怪,六国化工和司尔特都属于化肥产品,且行业地位领先,市场占有率大,在农业规模化经营趋势下前景看好;楚江新材的铜基新材料是安徽当地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别,常铝股份、科林环保等都属于高新技术企业,下游需求旺盛。
上述这类制造业企业之所以能够跳脱制造业下滑魔咒,皆因其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下游需求所致,这种行业需求传导机制是导致制造业表现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下游需求不振或产能过剩需消化存量的煤炭、钢铁等行业,就难免颓废之势。
同一制造业类别企业的表现分化也值得重视,六国化工和前述中粮生化均属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但净利润增速反差巨大。再如江苏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市公司共4家,中报利润增长率均值326.1%;而安徽的鑫科材料和铜陵有色、楚江新材均属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鑫科材料负增长223%,后两者均为正增长。
这表明在需求导向下,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也很迫切,这使得战略性新型产业颇受关注。但是中报数据显示,战略性新型产业分化严重,其中既有阳光电源、科林环保等利润增长靠前的企业,也有中粮生化、康强电子等利润下滑“冠军”。
但这并不影响企业对这些产业的喜好。目前,诸多江浙的传统企业走在了转型的前列,据了解,雅戈尔、杉杉股份等都在进入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等新兴领域。
消费强劲:居民消费制造业及第三产业成“中坚”力量
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酒水、饮料、精制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造纸业等跳脱了制造业下滑“魔咒”,表现明显好于其他类别。如安徽的古井贡酒、迎驾贡酒、江淮汽车;江苏的洋河股份、海澜之家等,都表现抢眼,归属母公司利润在当地所有上市公司中均居前十名。
上海汽车制造业的7家企业中归母净利润都为盈利,其中3家增速下滑,上汽等企业实现正增长;医药制造业形势不错,9家企业没有归母净利润亏损的企业,仅有两家增速下滑。
这与全国PPI持续下行,CPI上行的大趋势也相吻合,一方面是工业的萎缩,另一方面是终端消费品的强劲。
消费动力更直观的表现是第三产业。上海批发和零售业19家A股上市公司中,归母净利润亏损的只有两家,增速负增长的则有5家,兰生股份上半年实现了935%的增速。
江苏零售业7家A股上市公司,利润增速均值77.19%,苏宁云商、南京医药等增长都在一倍以上。
上海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7家上市公司中,同样没有归母净利润亏损的企业,有四家企业同比负增长,分别是海博股份、申通地铁、亚通股份和中海集运。像东航航空、吉祥航空、春秋航空和招商轮船等企业增速都在100%以上,东方航空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长率更是达到了2366%,成为上海增速第一的公司,其一季度增长率为862.93%,而去年同期增速还是-97.76%。
值得注意的是,出版、传媒等文化产业迎来风口,江苏出版、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产业4家A股上市公司中报利润均为正增长,安徽的两家新闻出版业上市公司时代出版和皖新传媒也为正增长。此外旅游业上市公司也表现不俗,这都体现出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正呈爆发之势。
金融业:各地证券、银行频现“赚钱王”
如果说上述各行业在或强或弱的整体形势下企业表现出分化,那么金融业上市公司中报则成为集体的赢家,可以断言的是,从长三角上市公司中报表现来看,没有一个行业能像金融业一样成为利润和增速通吃的赢家。
截至目前,长三角A股金融业上市公司共14家,其中上海9家,江苏3家,安徽1家,浙江1家。14家公司中报平均净利润88.6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平均增长253.8%。
分省份看,江苏、安徽、上海上半年最赚钱的上市公司都是金融业,江苏的华泰证券,安徽的国元证券,上海的交通银行,都是各省的“利润王”。
上海的金融业最为强势。中报显示利润最高的交通银行净利润375亿,其次为浦发银行241亿,中国太保115亿,均为注册地在上海的上市公司。在当地中报利润前十的公司中,金融业占了7家。
这在上海的宏观数据中也有表现,数据显示,今年前七月,上海金融市场交易额同比增长了142.8%,上半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988.9亿元,同比增长30%,对经济贡献在60%左右,首次超过了半壁江山。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金融业净利润能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增速已经不大,相比上海净利润前10的公司中金融业有7家之多,从增速的维度来看,上海前十的公司中,金融业只有东方证券和光大证券两家。
不可否认的是,金融业仍然具有极强的盈利能力,但相比于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在上半年的股市表现下一跃而起,增速强劲。不过,持续性存疑。
[责任编辑:曾真真]
- 看光大银行供应链金融如何助力实体经济? (2018-04-27)
- 警惕网络诈骗:谨慎识别原始股和海外上市公司诱惑 (2018-04-27)
- 警惕网络诈骗:谨慎识别原始股和海外上市公司诱惑 (2018-04-27)
- 上市公司“大内总管”理财压力陡增 (2018-04-27)
- 上市公司一季报陆续披露 基金加仓方向浮出水面 (2018-04-20)
- 王鹏: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亟待改革 (2018-04-19)
- 福建A股上市公司版图揭秘 福州厦门两地占近七成 (2018-04-11)
- 福建A股上市公司版图揭秘 福州厦门两地占近七成 (2018-04-11)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