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股票 > 主力动态 > 正文

折价率收窄 大宗交易市场快速回暖

来源: 重庆商报  作者: 李扬帆  2012-12-06 08:52

商报记者 李扬帆

尽管近期的大盘走势跌宕起伏,但大宗交易市场的表现却日渐稳定,不仅交易规模稳步放大,作为A股市场多空风向标之一的大宗交易折价率也明显收窄,业内人士判断,这或者表明大盘下跌空间已相当有限,而获得溢价买入的个股后市也可能有较好的机会。

逾百笔大宗交易不打折

随着A股市场下半年以来持续下跌,大宗交易市场的活跃度也日渐降低,据本报数据中心统计,在10月份的18个交易日中,大宗交易市场共发生交易 318笔,成交总量约7.8亿股,成交总金额约70.5亿元,当月日均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分别只有0.43亿股、3.92亿元,两项数据均创出年内新低。

不过进入11月份后,大宗交易市场的交投频率明显升温,当月大宗交易市场的成交总量达到11.43亿股、成交总金额激增至104.71亿元。本月虽 然仅过去三个交易日,但大宗交易规模和金额却已分别达到1.23亿股、10.8亿元,日均成交0.615亿股、5.4亿元。较11月的日均成交数据各自增 长0.11亿股、0.71亿元。

在交易规模创出新高的同时,大宗交易市场的折价率却出现了大幅下滑,11月以来发生的612笔大宗交易的平均折价率仅为5.89%,而在9月份、 10月份大宗交易市场的平均折价率则为6.15%、6.23%。值得注意的是,11月份以来发生的612笔大宗交易中,以平价或溢价形式完成的交易多达 105笔,其中涉及酒鬼酒、金正大等股的47笔大宗交易属于溢价,而9、10两月发生在大宗交易市场中的溢价交易总共只有25笔。

近期大宗交易市场中的另一个新气象便是机构专用席位的回归,9月份、10月份现身大宗交易市场买方席位的机构分别有24家、7家,但11月份出现在 大宗交易平台买方席位中的机构已升至31家。需要指出的是,近期机构在参与大宗交易时似乎更倾向于以平价或溢价的形式“扫货”,在涉及机构的31笔大宗交 易买入操作中,有15笔交易没有出现折价,非折价交易的比例明显高于市场整体水平。

溢价交易股或有机会

从历史经验看,大宗交易折价率的变动往往与市场的涨跌密切相关,比如今年3月份大宗交易市场的整体折价率从1月份时的6.72%降至6.06%,随 后上证综指便在4月份上涨5.9%;而4月份行情的走好引发大小非减持的冲动,当月大宗交易市场的整体折价率迅速反弹至6.63%,而大盘也从5月份开始 持续走低。

国元证券投 资顾问赖艺棠认为,大宗交易市场整体折价率的下降以及溢价交易的增多,表明市场的惜售心态有所抬头,也间接暗示当前的市场在经历持续下挫后开始接近阶段性 底部区域,至少在产业资本看来,此时抛售A股并不合算。特别是出现溢价买入记录的个股,有可能意味着主力资金认为该股股价已经偏低,如果此类个股前期调整 充分、三季度财报信息没有明显利空、近期不存在限售股解禁压力,那么有可能在后市的反弹过程中有较好的表现。

申银万国投 资顾问谭飞则表示,大盘经过此前的连续下跌之后,一方面部分个股股价确实已经相当低廉,为了及时吸筹,买方有可能在大宗交易市场中提高报价,另一方面二级 市场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大宗交易市场中的买方如果要获得足够的筹码,只能向上报价,两种因素共同作用,抬高了大宗交易的成交价格导致溢 价现象。原则上能够获得溢价买入,特别是机构溢价买入的个股,其基本面相对良好,大小非减持意愿也不强烈,投资者可以逢低布局这些溢价公司。但也不排除部 分公司释放“烟雾弹”的可能,故意通过溢价对倒的方式给投资者制造利好假象,因此对于那些买卖双方均为一个交易席位的溢价股,投资者需有所警惕。

[责任编辑:往事如枫]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