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股票 > 海西板块 > 正文

套现青岛啤酒惹是非 陈发树精准减持难逃质疑

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 唐立  2012-09-22 12:13

翻看青岛啤酒H股的日K线走势图,大多投资者的目光难免会聚焦在6月19日拔地而起的成交量“巨柱”上。正是这一“巨柱”的出现,使得新华都董事长、青岛啤酒第三大股东陈发树陷入了涉嫌内幕交易的漩涡。话说回来,塑造这一“巨柱”的,恰恰也是陈发树本人。

当下,精准减持式的内幕交易,正被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加以关注。

精准减持惹是非

后发声明难释疑

6月19日之前,今年以来青岛啤酒H股的表现,其实足够令看多的投资者感到满意。自2月6日探出39.4港元的低点之后,青岛啤酒H股便开启了向上攀爬的步伐。尽管上升期间的多数时候青岛啤酒H股震荡明显,但股价却不断创出新高,截至6月18日,该股的累计涨幅达到了23.14%。值得注意的是,在股价不断攀高的过程中,青岛啤酒H股的成交并未出现放量的迹象,而是一直延续上市以来地量成交的状态。

不过,6月19日,青岛啤酒第三大股东陈发树的巨量抛售让这一切发生了改变。当日,青岛啤酒H股大幅跳空低开,在抛压的垂直打击之下,该股收盘大跌 7.81%,而当天成交4915万股,也创下了公司H股上市以来的成交纪录。从事后的公开信息来看,陈发树6月19日独卖3200万股,占该股当天总成交的65.11%,套现逾15亿港元。经此一战,青岛啤酒H股的股价随即掉头向下,截至昨日收盘已累计下跌15.33%,陈发树的减持可谓精准。

资料显示,陈发树于2010年5月以个人身份出资2.35亿美元从原第三大股东英博集团手中收购青啤7.01%的股权,成为青岛啤酒的第三大股东。由于陈发树本次减持的数量较大,也引起了投资者对其行为的关注。陈发树在随后发布的声明中称,其减持股份是基于个人投资理财方面的考虑,并无任何违法违规操作。不过,在青岛啤酒6月28日宣布董事长金志国正式辞去董事长职务之后,众多投资者的关注焦点出现了明显的转折。由于陈发树此前曾经和金志国是中欧EMBA班的同窗密友,许多市场人士纷纷怀疑陈发树已提前获悉金志国离职的消息,然后才大幅抛出股份,因此其精准减持的行为有内幕交易的嫌疑。

A股同日也遭殃

严查内幕呼声起

回头看青岛啤酒A股,其阶段内的走势与H股相当形神相似。自2月8日探至30.24元的低点之后,青岛啤酒A股也展开了震荡上行的走势,截至6月 18日累计上涨28.03%。但在H股暴跌7.81%的6月19日,青岛啤酒A股也大幅低开,收盘报跌2.30%,明显跑输大盘当日0.66%的跌幅。同时,青岛啤酒A股当日成交1037万股,创下近一年以来的成交高点。随后青岛啤酒A股虽小有反弹,但单边下跌的趋势异常明显。截至昨日收盘,自6月19日以来该股已累计大跌19.34%,前期高位接盘的投资者应该损失不小。

可见,6月19日的异动,也成了青岛啤酒A股年内表现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许多专业人士认为,虽然A股和H股的市场表现一直有联动的效应,但这并不能排除青岛啤酒A股在异动当日有内幕交易的可能。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副主任宋一欣甚至呼吁监管层尽快调查此事,这种“神似”内幕交易的行为理应让投资者得到一个确切的说法。

如果陈发树精准减持青岛啤酒H股的行为被确认为内幕交易,则A股同日出现的异动确实也存在着内幕交易的可能。根据《证券法》相关的规定,内幕交易的范围不仅是指内幕信息的知情人或者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根据内幕信息非法买卖相关证券以获利,而且还包括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非法获利的情况。换句话说,一些持有青岛啤酒A股的投资者有可能获得内幕信息或者得到相关建议,并据此在该股异动的当日套现离场。

不过,陈发树精准减持事件迄今已有3个月了,无论是港交所还是中国证监会,官方的跟进动态却均没有进一步披露。由于在监管层作出行政处罚之前,证券民事赔偿不能立案,因此在此事件中,受损的A股投资者想要索取赔偿,可以说是连起跑线都还没划好。广东奔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刘国华认为,虽然香港法律针对内幕交易的处罚较内地更严格,但由于两地在内幕交易的法律适用上存在不同,因此该事件的法律定性相对复杂,当然监管层也应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

精准减持可以有

巧合连连咋能有

精准减持,不仅使得减持者的利润大有可图,而且还饱含着投资的智慧,因此理所当然成为了境内外投资者竞相向往的一种投资境界。不过,在波谲云诡的证券市场,平凡的投资者毕竟占据绝大多数,所以算得上精准减持者的往往就是凤毛麟角。

在A股市场,投资者一方面羡慕着减持者的每一次精准减持,另一方面却对这种奇迹式的巧合满怀抱怨。他们认为,精准减持若算奇迹是可以存在的,但奇迹如果反复出现的话就不能谓之奇迹了,其背后一定藏有猫腻。但事实一再向我们证明的是,精准减持这种奇迹的巧合不仅在A股存在着,而且还反复出现。可见,一些减持者打着精准减持的幌子,却大行内幕交易之道。

典型的例子如近期向日葵高管的精准减持。在公司4名高管于6月29日至7月2日大量抛售股份,套现过千万元之后,向日葵7月11日起停牌,称其将披露半年报业绩预告。7月14日,该公司发布业绩修正预告,把上半年业绩从此前预计的 “比上年同期下降50%以上”调至“亏损1.6亿至1.7亿元”,7月16日公司的股价跌停。根据上市公司高管在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公告前10日内不得买卖本公司股票的规定,市场人士认为此4名高管在减持之前得到默契的“掩护”,由此带来精准减持难逃内幕交易的嫌疑。

有市场人士担心,随着创业板和中小板公司逐渐增多,高管持股并进行内幕交易的可能也在加大,如果监管层不能对精准减持行为给予有效约束与惩罚的话,市场的法制建设将难以取得实质进步,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也将被大大削弱。值得提及的是,由于没有配套的司法解释,截至目前内幕交易的民事赔偿仍未有成功的案例出现,可见,不管是针对内幕交易的打击而言,还是就股民的维权来说,中国资本市场法制依旧滞后。

对此,刘国华律师认为,一方面上市公司的内幕消息源没能有效防止重大信息泄密,是造成内幕交易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虽然监管层在制度上严禁内幕交易,但却没有明确和具体说明如何打击内幕交易行为,“吓唬”的成分偏多。因此,他建议证监会、公安机关等加强配合,强化针对内幕交易的执法力度,真正做到违法必究,同时最高院也尽快出台内幕交易民事赔偿的司法解释,建立内幕交易相应的民事责任制度。

[责任编辑:往事如枫]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