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股票 > 市场研究 > 正文

机构298亿元接盘大宗交易 自买自卖现象很严重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韩迅  2011-09-08 09:25

韩迅

核心提示:大宗交易基本以折价成交,机构在大宗交易中往往所赚不菲;但近期,折价率明显下降。

9月6日,科伦药业大宗交易的买方中一家“机构专用”席位,以每股59元价格从华泰证券海门解放东路营业部买入120万股,成交总金额达到7080万元。

事实上,具备“门路”的机构们已经成为大宗交易重要的接盘者之一。

截至9月6日,今年沪深两市共计发生大宗交易3511笔,其中沪市1360笔,深市2151笔。两市大宗交易总成交金额达到982.98亿元,其中沪市473.69亿元、深市509.29亿元。

而据本报记者统计,今年来机构的大宗交易买入金额达到298.48亿元,占总成交金额的30%左右。

机构接盘298亿元

记者统计发现,截至9月6日,机构在沪市合计买入39.37亿股,涉及总金额约242.05亿元。15家券商总部频繁出现,其中包括中信证券总部(非营业场所)、申银万国证券经纪总部、国泰君安证券总部、华泰证券零售客户服务总部、安信证券总部、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平安资管)等等。

其中,平安资管买入金额最大,32笔买单的总成交金额达到122.61亿元;中信证券总部(非营业场所)买入金额达到26.44亿元;国泰君安证券总部买入金额达到18亿元;申银万国证券经纪总部达到122.48亿元。

在深市中,机构合计买入16.61亿股,涉及总金额约56.43亿元,其中“机构专用”席位今年以来出手153次,合计买入了16.3017亿股“大小非”的减持股,涉及总金额达到51.53亿元。

也就是说,机构在两市共买入298.48亿元,占全部大宗交易成交额的30.36%。

由于大宗交易基本上以折价成交,机构们在大宗交易中往往所赚不菲。但近期,这一折价率出现明显下降。

8月份,沪深两市大宗交易合计成交128.8亿元,整体加权平均折价率骤降至5.09%,与7月份相比环比下滑超3成。机构当月大宗交易合计接盘9.23亿元,折价率大幅缩减至3.3%。

更有部分出现溢价成交。

上周,大宗交易成交的77只股票中有21只为溢价成交,而且几乎全部是大盘蓝筹股。其中,又以金融服务行业占据大头,包括中国银行、中信证券、交通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海通证券兴业银行。兴业银行8月29日1笔大宗交易溢价率达到9.21%;中信证券成交2笔,溢价率达到9.13%。

“自买自卖”现象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在机构的大宗交易中,“自买自卖”现象非常严重。

比如,记者统计发现平安资管32笔大宗交易的买卖双方均为自身。比如,2011年1月4日当天,平安资管进行了10笔“自买自卖”的大宗交易,涉及8家上市公司,分别是江淮汽车大商股份银座股份兴发集团天士力一汽富维中海集运海欣股份,涉及金额合计约6.18亿元。从3月30日开始,平安资管则开始“自买自卖”银行股,涉及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合计交易约28.55亿股,总金额超110亿元。

5月份,监管层对上述自买自卖的异常交易已经介入调查。交易信息显示,自5月3日之后,平安资管就从大宗交易平台消失。

除平安资管以外,中信证券总部(非营业场所)也出现11次“自买自卖”交易、瑞银证券总部的11笔大宗交易中有4笔来自瑞银证券总部、华泰证券零售客户服务总部也有10笔“自买自卖”。

甚至有机构选择在大宗交易平台上溢价自买自卖股票。

2011年3月18日当天,光大证券“自买自卖”4笔大宗交易,分别是34万股中国神华、120.75万股浦发银行、156.01万股中国太保和79.84万股中国北车,合计7153万元。

蹊跷的是,光大证券上述4笔交易全部为溢价买入,中国神华、浦发银行、中国太保和中国北车溢价率分别达到8.84%、9.7%、9.55%和9.63%。

“虽然监管层对这种自买自卖的同日反向操作没有明文禁止,但是一旦发现异常交易,监管层会要求基金经理进行合理性解释。解释不通,麻烦就很大。”上海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2011年5月末,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公平交易制度指导意见修订稿》,其中规定“不同组合之间同日如果在特定证券上存在反向交易,监管部门要求对其因策略客观需要的反向交易,公司应将决策依据留存备查”。

[责任编辑:张书吟]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