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正文
- 我要评论(0)
余丰慧:上市公司争当高利贷倒爷掏空实体经济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余丰慧 2011-08-05 10:11截至7月底,在上市公司发布的对外委托贷款公告中,年利率最低为12%,最高年利率则达到21.6%。
今年以来,在资金利率飙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热衷发放委托贷款,有的公司来自委托贷款的收益甚至超过了主业。
余丰慧
当前,中国涌现出一股历史上都罕见的全民放贷、全民参与高利贷的狂潮,令笔者想不到的是上市公司竟然也开始争当“高利贷倒爷”。
上市公司争当“高利贷倒爷”,有促使高利贷迅速扩大蔓延的优势和基础。首先,上市公司是各家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香饽饽,很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甚至低息贷款,其发放高利贷有雄厚的资金保证。一些上市公司来自委托贷款的收益甚至超过了主业,比如:钱江生化宣布对外委托贷款1.4亿元,年利率为12%,每年利息收入就高达1680万元,而该公司一季度的净利润只有1369万元。巨大的利益诱惑和示范效应,可能使得更多上市公司蜂拥而入高息贷款行业,更可能出现轻视主业甚至荒废主业的状况。
高利贷的多层级倒腾资金,每个层级都要剥一层利润,这将大大抬高社会融资成本。而承受高利贷畸高融资成本的都是贷款难、融资难的中小企业,这对中小企业是更致命打击。笔者一直坚持的观点是,当前的中小企业融资难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不同的是,不是社会缺乏资金,而是过剩流动性不往中小企业流动。那么,流到了哪里呢?高利贷行业。高利贷横行给中小企业套上一个死结:贷不到款、融不到资是在等死,借到高利贷是在找死。更加可怕的是,中国大地弥漫的高利贷正在抬高所有实业的融资成本,高利贷狂潮正在逐步毁掉中国实体经济乃至整个经济。
上市公司与商业银行勾结成食利链联盟: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将巨额贷款按照基准利率甚至更低利率贷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以年息两位数的高息发放委托贷款蚕食高利差。而委托贷款谁来操盘呢?上市公司委托贷款业务的受托人,大部分是工行、农行、建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四大行作为受托人收取委托贷款委托人一定的手续费。各得其所,各自收益都很高。央行公布的数据给予佐证: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委托贷款额增加7028亿元,同比增加382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20%。
全民放贷、全民参与高利贷,连上市公司、国有银行都参与进来了,折射出现阶段我国金融业是极为混乱的。笔者从事银行业工作30多年,伴随和目睹了改革开放整个过程,而从来没有见到如此混乱的金融现象。其恶果和影响不仅是诸如江苏泗洪高利贷市场崩盘,可怜农民血本无归、生活无着落,企业家、老板、高利贷者、受高利贷迫害者跳楼自尽,而是正在毁掉中国实体经济、实体产业,直至整个中国经济。
现在已经到了出重拳整治高利贷等金融乱象的时候了。否则,中国经济金融将迈入万劫不复之深渊。
首先,要迅速提高存款利率,消除或者缩小负利率状况,吸引社会资金弃高利贷而回流银行。要发挥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的主力军作用,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使得中小企业从正规渠道获取低成本资金,削弱对高利贷的刚性需求,铲除高利贷生存的土壤。
其次,要坚决查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信贷资金进入高利贷行为。本来四大国有银行应该是高利贷的天敌,应该发挥其作用来平抑高利贷,把高利贷挤出市场。而现在竟然向高利贷举起白旗,成为高利贷的帮凶,太不可思议了。一定严查银行贷款用途、严禁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给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拆借资金行为;严查银行委托贷款来源,对于上市公司挪用贷款搞委托贷款吃高息利差行为,监管部门一定要监管到位,不但要收回本息而且要给予罚息。
再次,迅速对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行为进行检查整顿,把其纳入金融监管的笼子里。对于乱集资甚至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定要坚决打击,对于发放高利贷者要坚决予以查处。
最后,要坚决规范民间借贷,对于变味高利贷者要引导,情节严重者要坚决予以制止。
总之,必须采取疏堵结合措施,迅速遏制高利贷蔓延状况。
[责任编辑:莫莫]
- 上一篇:叶檀:审查和佳医疗与发审委员是否存利益输送
- 下一篇:独立董事的那些人那些事
【相关链接】关于 余丰慧 上市公司 高利贷 实体经济 的新闻
- 上市公司一季报陆续披露 基金加仓方向浮出水面 (2018-04-20)
- 王鹏: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亟待改革 (2018-04-19)
- 福建A股上市公司版图揭秘 福州厦门两地占近七成 (2018-04-11)
- 福建A股上市公司版图揭秘 福州厦门两地占近七成 (2018-04-11)
- 福建A股上市公司版图揭秘 福州厦门两地占近七成 (2018-04-11)
- 央企上市公司资产整合密集启动 梳理勾勒运作脉络 (2018-04-11)
- 上市公司“低送转”也要纳入监管范畴 (2018-04-10)
- “2017年最受投资者尊重的上市公司”揭晓 中国平安居首 (2018-04-10)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