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股票 > B股 > 正文

B股一痛 整十年

来源: 香港商报  2011-07-04 15:00

【香港商报讯】记者王长久报道:一直处在资本市场边缘的B股市场,最近频频被放在聚光灯下。市场关注的焦点,一是4月以来出现「断崖式暴跌」,二是市场热议B股的出路在哪里。而更令市场各方感到惋惜的是,自2001年6月对内地居民开放以来的十年,B股市场就一直在原地打转,B股市场整整虚度了黄金十年。

  B股几成「植物板」

  B股市场原本是一个「赚外汇」的市场,但随着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直接选择境外上市,也随着国家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加上A股市场融资功能的大幅增强,B股市场不仅「赚外汇」的功能不复存在,其融资功能也趋于丧失,B股基本上沦为了一个「植物板」。

  成立于1992年的B股发行对象原是境外人士,从1992年2月21日的上海证券市场的真空B,到2000年先后有114家公司发行了B股。但2000年后B股IPO停止,2004年后再未有公司增发。B股似乎成了「弃儿」。

  2003年,QFII制度正式实行,大量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得以合法进入A股市场,此时的B股已形同一个功能衰竭的老人,其历史使命实际上已终结。

  国际板加重B股边缘化

  今年以来,随着国际板的议论越来越多,随着管理层的自我感觉越来越好,随着中国股市指数越走越低,一直让人为之揪心的B股终于自暴自弃,以几乎自杀式的暴跌表达再也无法克制的悲愤,因为在国际板面前,B股已不可避免被逼到边缘化墙角。

  十年前政策一声令下,让市场以为B股将在管理层的关注下逐渐恢复生机。但令人失望的是,自那场轰轰烈烈的「开放」后,B股不断地在管理层的视野中边缘化,近日有证监会国际部的官员甚至在公开场合回答关于B股的提问时表示,他对B股没有研究,可见B股已经几乎被管理层彻底遗忘了。

  整整十年了,管理层2001年2月19日B股向内地投资者开放后,多年来B股后续政策一直难产,无所作为。在B股市场发展前途问题上缺乏长远规划,市场的定位模糊,管理层的举棋不定,针对B股市场的表述始终自相矛盾,投资者掉进政策陷阱之深渊,B股投资者们渐渐滋生出一种被「放弃」的绝望情绪。

  少数人的自娱自乐

  再有7个半月,B股市场就满20周年了,但到目前为止,B股市场的市值大约只有A股的1%。目前B股市场的日成交,连A股的一个小盘股都赶不上,基本属于死市。除了供极少数持有外汇的投资者自娱自乐外,已失去一个市场应有的价值。一旦市场传来B股市场并入A股市场的消息,或者国际板与B股市场一起解决的消息,则B股市场就会出现暴涨的走势,反之,就会暴跌。

  融资功能基本丧失,持有者生不如死,尤其是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公司,股价反差极其强大。目前A/B股的差价绝大部分都在2倍以上,其中差价最大都快3倍了。

  指数回到十年前

  自2001年6月1日对境内居民开放后,B股投资者所经受的心理煎熬更多。

  2001年2月19日,在当时的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主导下,B股对国内投资者开放,但不可思议的是,不管开户早晚,开放时间都定在当年6月1日,于是上证B股指数在三个月封闭式开放中,从80多点被人为地拉到230多点,暴涨近3倍,而国内投资者进场之时正是击鼓传花落定之日。此后四年B股指数重回到80多点!而今年6月的最低指数居然和2001年5月22日的收盘点位相差无几,换句话,B股十年一枕黄粱梦,恰似年华付水流。

  十年年华似水流

  长期关注B股市场的海通证券分析师张崎觉得政策更是B股市场的「症结」。回想2001年2月,证监会宣布向境内居民开放B股市场,当年6月1日正式实施,但开放当天却留给了市场一个历史大顶,直至2007年的大牛市才又守得云开。虽然现在的B股指数仍然高于2001年6月,但张崎经过统计后发现,沪深B股中仅三分之一个股超过十年前的股价,其中最牛的是伊泰B股、张裕B、万科B、中集B、江铃B和华新B股;而另外三分之二仍低于十年前的水平,由此可见,大量的B股投资者忍受了十年套牢的煎熬。

  期待管理层快刀斩乱麻

  B股市场向何处去?在中国已经有了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今天,是否还需要以外币计价的股票市场?国际板出台后,以什么样的政策选项妥善处理融资功能已经丧失多年的B股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政策的眷顾是决定B股未来命运的关键,在B股市场即将迎来成立20周年的大背景下,管理层应该给这个市场指明出路。

  业内人士指出,B股市场的设立,就是藉助政府的信用,以证券市场的方式,来开辟一条可控的新的直接融资渠道。虽然,随着境内企业直接到境外上市的步伐加快,有意发行B股的境内企业越来越少。但设立B股市场的初衷,仍然是人们思考B股市场命运的必然参照因素。只要管理层拿出解决的姿态,技术上应该不是问题,但问题在于这种期盼还要再等多久?有专家指出,今天看来,B股市场的命运,已不简单地是政策选择问题,它已经实实在在地与政府公信力联系在一起。B股市场的诞生,是一种改革的试探,更是一种基于政府信用的对外来投资者的吸引,吸引他们以其熟悉的币种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满足企业对外汇的融资需求。

  「断崖式暴跌」显悲愤

  针对维持这个市场的现状等待更好的解决时机,等待更能为各方接受的解决方法的观点,业内专家指出,维持现状本身,不停被损伤的,就包括公信力。「断崖式暴跌」,不过就是从再也等不起的集体无意识选择中,反映出人们的真实心理。而公信力的损伤,则远远比公信力的建立要来得容易。

  业内人士认为,B股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投资者对此是很不满意的。管理者可以借鉴当年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模式,探索出符合市场规律,又能让投资者满意的解决路径。

  刘纪鹏提出,请管理层拿出解决其它「历史遗留问题」如法人股(连法人股最后也同股同权了)的勇气,解决B股问题的当务之急,为国际板的推出创造最有利的条件。从改革顺序看,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之后,当务之急就是把解决A、B股合并,推倒股种分置大山提上日程,这是中国股市的又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变革。

  业内吁B股与国际板合并

  近段时间,「四面吹风」将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板,B股应声连续大跌。有专家分析,这是因为B股投资者预期国际板也以美元计价可与B股合并,预期面临落空,投资者纷纷抬脚走人。这也说明,如果国际板能以美元计价,或允许与H股合并,会受到市场欢迎的。

  有专家指出,B股市场原本就是中国股市的「国际板」,所以,再推出国际板,理应建立在B股市场的基础上,或者在推出国际板的同时,连同B股市场一并解决。这一方案不仅解决了B股市场的出路问题,而且也有利于减少国际板的推出对A股市场的冲击,并且也为国内的大量外汇储备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投资渠道。

  专家提解决具体路径

  也有专家提出几条路径可作参考。一是尊重企业本身的意见,将B股转为H股,赴香港上市,此举有利于企业国际化发展。二是对于符合A股上市条件的公司,可B股转A股上市。若已有A股上市的,其B股视同限售股,分期分批上市,减少对原有A股的冲击。三是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可转三板市场挂牌交易,待条件成熟时,优先安排A股上市。或由上市公司回购B股,待公司条件成熟时,优先安排A股发行。

  刘纪鹏也提出了A、B股合并的特别有创建性的办法,「对于境内投资者持有的B股,可直接从B股转换为A股。而对于境外的投资者持有的B股,则可通过QFII的方式转成A股的投资者。」。其它以A股现价为准通过回购退市的方式实现A、B股合并,也切实可行。即使推出国际板,B股也可以换成人民币计价,转成国际板。

  如果万一要保留B股市场,那么就必须升级,措施之一是重新启动B股IPO,吸引蓝筹股公司到B股市场融资;措施之二是向境内机构投资者开放B股二级市场;措施之三是发行B股基金,将居民手中的外汇集中起来投资,减轻外汇市场的压力

[责任编辑:莫莫]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