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正文
- 我要评论(0)
高培勇:未来几年是后危机时期 今年主攻防通胀
来源: 新浪 2011-06-24 09:42新浪财经讯 长江证券于2011年6月23日在重庆洲际酒店举办主题为“涅槃重生”的2011中期投资策略会,众多专家就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下半年股市走势展开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认为,未来几年是后危机时期,财政政策正趋向于稳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节居民的收入分配成十二五期间基本任务。
以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发言实录:
高培勇: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我们利用40分钟和大家分享一下当前宏观经济走向的基本看法。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是做了一个概括版。
首先是基本判断。到2012年甚至跨越2012年有覆盖整个经济的判断。经济形势变化的时候,我们特别倾向于“后危机”三个字表达我们对2011年以及未来几年宏观经济的基本看法。“后危机”在词典中并不等于“危机后”,危机后是周期性的表达,主要由危机发生,伴随着危机我们有如下区别,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但是在今天,我们所表达的“后危机”概念主要不是这个意思,后危机实际上表现为八个字方面的基本特质,“前四个字就是“旧患未除”,造成此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和病根,我们说仍然没有被根除,这些基本原因在过去的两年当中很多场合大家都议论过,比如说结构问题,无论是国内的结构问题还是全球的结构问题,我们说尽管这次危机大致告一段落,但是结构问题仍然是前行道路中的主要障碍。
另外四个字“新忧又至”,这又是我们当前最大的麻烦,“新忧”就是在这个危机中表现传递的信息非常危机,来得快去得也快。反过头来看去得的快主要背景就是各国政府有大量的措施应对这次危机,如同下了猛药。危机过去之后,这些注入的猛药要通过各种渠道释放出来,我们感受到通货膨胀的强大压力,一防范是旧患未除,一方面是新忧又至,所以所以今天面临很复杂的经济形势。也就是2011年到今后一段时间里,我们一方面表象对经济有可能下滑的危险,同时要全力应对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是一个总体的概括。
因而在2011年甚至整个十二五期间整个经济四大主题或者基本任务,可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不停留在抽象的定义上,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
第二个,调节居民的收入分配。这不仅是当前经济的重大问题,而且是社会面临的重大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仅应该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第三个是推进节能环保,第四是推进城镇化。
这四个方面的任务构成我们当前的主要取向。我们2011年以及十二五期间宏观经济的判断,我觉得有几条,在目前的世界上可以说看得逐渐清楚。
第一条,财政政策正趋向于稳健。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在2011年刚开头的时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文件已经表明今年的经济政策的主要的目标已经有倒增长过渡到逐渐向防通胀加以转变。之所以这样的政策选择,其实经过过去将近六个月的经历我们看得非常清楚,在当前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对我们而言不是最主要的马上,最主要的马上就是通货膨胀,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新患又至这样的压力。但是单纯的通货膨胀不是我们的问题,问题是今天的通货膨胀和以往的通货膨胀,比如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今天的通货膨胀并不比前面的危机来得猛烈,但是今天的通货膨胀有一个重要的和以往所没有背景,那就是收入分配的矛盾预期逐渐危险。如果通货膨胀和收入分配的矛盾两者向碰头,那么对我们而言,最大的风险就会出现,那就是“社会稳定”所出现的麻烦。所以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对宏观经济的选择而言,自然就会逐步向稳健当中推进。因而财政意义名以上积极,但是实际上正处于转折期,就是扩张性的逐步向中性的或者稳健的转变。其实就此而言,我们是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可能很快记得上一次宏观经济的转型,我讲的是2003年到2005年期间,这张图大家很熟悉,这是上一轮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关财政赤字,那时候我们还在消灭财政赤字,但是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吸纳了不少,很快做出实施金融财政政策的决策,但是经过几年,由99年、01年、02年到03年开始,事实上中国政府就已经开始实施金融财政政策的,即便选择这样的政策,当时宏观经济的名称仍然是积极的,而没有立刻选择要实施稳健,而在是金融财政积极的政策下逐步下降的选择,所以以积极之名行稳健只是。
第二个,建设国债。这些蓝色的部分,其实从2003年开始,每年增发的长期国债已经处于下降的态势,但是也是直到2005年宣布改成稳健财政政策。
这次也是如此,请大家注意,这次宏观经济的调整,积极财政政策从2008年开始,当年在财政政策的现在上,首先是减税,减税2800亿元,包括内外资,以及降低房地产税收,所以当年是1240亿元的减少税收。当年的扩张力(专栏)度也非常大。2009年减税6666亿元,同时2009年增长公共投资5038元。一方面减少,另一方面又减少。2011年就开始政策调整,2011年谈到政府实施什么样的财政减税政策的时候,我们给大家列的清单项目部多,2010年就是巩固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政策,这是2008年来又继续实施。第二个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7.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继续执行各项未到期的税费减少政策。2010年增支5722亿元,也就是4万医投资是用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元,严格说中国政府没有拿出4万医,只是用1.18万亿翘动了4万亿的投资。2008年增加1040亿,2009年实际上增加的投资额有所增长。这是严格控制在2008年所圈定的投资规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有所实时增长。同时2010年增加5722亿元的投资有严格用途。
把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宏观经济的举措做了梳理之后,实际上我们也看到宏观经济的转向调整,早在2010年就开始了,因此2011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仍然处在金融政策项目稳健政策的过渡过程当中。
所以,2011年政策的目标是以“防通胀”作为主攻方向。大家可以具体看一下2011年中国政府的财政预算,我们看到如下几个信心非常向列。“赤字”,与上年持平,尽管宣布是9千亿的财政赤字,但是实际上今年的财政赤字当中有一部分调用了去年的财政结余1500亿元,所以今年的财政赤字和去年的财政赤字都是10500亿,这是持平的状态。第二,2011年能有什么样的减税政策,规模是极其狭小的,没有什么样的东西能够告诉大家说2011年政府要实施什么财政减税政策,能给大家说的就是今年6月23号有一个修订案,根据5月份宣布的修正单,可以减少1200亿的个税。下面有可能启动增值税的下一步改革,那就是增值税的扩维,目前只限于生产性服务业,现在在建筑安装业和交通运输业这两个行业,我们过去缴纳的是营业税,那么在增值税的扩维当中要把我们缴纳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在这个过程中增值税的负担要低于营业税的负担,所以这也是减税措施。但现在看来,在今年之内实施这样的改革可能性不大,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具体的部署。如此说来,今年能够推出的减税措施,向大家宣布的就是个人所得税的调整,这是减税。再看增支。今年的增支,1.18万亿全部到位之后2011年没有新的增长投资的安排,1.18万亿已经在2009年到2010年全部用了。今年没有再安排新的用于刺激经济投资的倾向。剩下的是什么?就是在民生领域要增长投资,对低收入群体要增加补助,看到这样的时候是我们在任何时间段要看的问题,这不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选择。
今年,尽管名以上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选择,但是实际上逐步向稳健的轨道推出。
第二条,宏观税负可能继续上升。请大家看这张图(非规范的政府收入格局),这图是我们研究领域特别记住的问题,大家重视中国宏观经济水平是高还是低,究竟是多少,大家知道宏观税负的计算方法,其实不同的人和不同的部门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报出不同的数字,为什么这样,是因为中国政府收入的结构和其他国家相比比较复杂。这张图是根据2010年的数据总结的,2010年,整个中国政府向企业居民所收取的这种税收和收费的渠道,起码可以有从六个方面看。第一个渠道,大概是74000多亿,是这样的概念,但是整个政府收入的总规模中只有53.2%。第二个渠道是一般性的非税收入,在整个8300亿当中,还有不叫税收的政府收入项目,比如说各种费用,比如说教育费附加,还有各种企业的收费等等,这块收入占到7.1%。第三个收入就是各种政府性基金,政府性基金我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把土地出让金包括在内,另外一种说法是把土地出让金单独拿出来不参与计算。政府基金大致是6千多亿到全部收入的4.8%,土地出让金去年是29000亿,占到全部收入的21.1%。另外还有是缴费收入,社会保障缴费收入,去年收入18000亿,占到采捕财政收入43%。去年有关政府税负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字,一个是国家总局发出的数字,第二个数字是财政部发出的数字,第三个数字是来自全国的统计数字,这三个数字同时报给大家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34.5%是什么情形呢?那就是说关于中国宏观经济税负的统计颇为复杂,而且之间的差距相当大,原因无非在你政府税负统计的口径是宽还是窄,如果取中口径再以上政府的非税收入,两者就是20多亿。当把所有的非税收入全部加起来就是13万,占GDP比重达到34%。
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不是2011年,2011年是我们研究的基础,我们想说的下一步2011年将出现怎么样的态势。2011年中央财政超收的局面,在2011年恐怕也难以扭转,什么是“超收”?大家编制企业财务报表的时候有一个统计指标,当与去年的统计数字做比较的时候会有增收的概念,公司比去年的实际收入增收多少,当你和公司当年的预算做比较的时候就有另外一个指标,说今年的收入计划比预算指标多了多少,这个多在我们的宏观经济概念中就称之为“超收”,和去年相比的称之为增收。2010年中央财政超收4411亿元,为什么出现如此大的超收?主要原因是每年的财政预算数字和实际数字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2010年的政府预算报告中计划财政收入8%,实际上达到了21.3%,这样构成了财政超收的基本原因?财政超收计划远远超过预期,主要有外贸出口规模的增长,达到34.7%,远远高于8%,所以有2865亿元的超收。林外就是汽车销售量,增长速度达到32.3%,由此有1285亿的增长。无论怎么样,我们看到“超收”的额度非常高,而且已经形成了一种怪现象。
说到这里,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两个目标,这两个目标就是说要提高居民收入到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2009年到2010年当中可以看出没有改变这个迹象,就前一个指标而言,就是一个基本的常识,整个GDP分割为三个部分,居民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政府收入不调整,居民收入和企业收入出现此增彼长的现象。2010年占GDP的34.5%,2009年占的是GDP的30.2%,所以提高“两个比重”的目标面临严峻的考验。这是第二个判断。
第三个判断,相对比较细致,就是转变经济发展的要求,挑战财政税收。
首先调整方式的很重要时期就是收入分配与挑战。中国收入分配问题趋于严峻化,之所以有这样的情形,其实我们说最主要的原因不是说我们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到怎么样的定位,更严峻的事情更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面对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我们政府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加以调整。面对收入分配面前,目前政府难以有较大的作为,之所以难以作为,无非是因为在中国目前没有建立一套再分配的机制,也没有形成一套再分配的适用手段,我们总是用基尼系数判断一个国家,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两个不同的环节,当中国基尼系数达到17%的时候可能是最终的数字,实际上在中国的再分配的条件下所形成的,如果大家观察一下欧美的基尼系数的时候发现,他们和我们的收入相差无几但是分配之后基尼系数相差就非常大了,这是有一系列的原因,这个我们不去探究,我们只说当前只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中国要建立起再分配的机制。比如说个人所得税,从1996年开始,我们确定一个基本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什么?就是要实行综合与分配向结合,但是走到今天,15年过去了,今年进入到16年头,这项制度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比如说《物业税》,2003年写入文档,今年已经过去八年了,但是现在仍然没有什么进展。当两个税种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时候,预示着中国找不到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政府能做什么事情?政府目前做的事情很多,从财政收入当中拿出相应的份额实施济贫,但是这个济贫的钱是大蛋糕中得的。严格意义上的政府分配是高收入的手中取得一部分收入,通过政府之手分配给低收入居民。前面也说了《房产税》改革,但是现在不令人满意。个人所得税大家可以注意到从5月份公布的修正案到很快到的二审修正案,到最后仍然是一个立足于现行的分类所得税,而分类所得税的仍然调整都无助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所以,很难指望这次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会带来多少收入分配改进的成效。第二个《房产税》重庆有房产税的试点,上海也有类似的举措,但是从全国来看,房产税何时向全国推广,这个仍然是遥遥无期的举动。这两个税种不能前行就意味着整个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主要税收就难有实施性的效果。中国的税收可以用两句话表达:一个就是由企业缴纳,90%以上都是企业缴纳的;另外就是走价格通道,我们几乎90%的税收都是企业缴纳之后通过价格的手段转嫁到个人手上。所以这个带来很多麻烦,比如说最近的一些事情,关于税负水平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问题,从今年春节以来一直在社会上引起非常热烈的讨论,人们把境外产品相对偏要和境内产品相对偏低,尽管税负用宽的口径达到30%,而我们现在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不是最高的。那么为什么同样的产品在境外的价格会把境内还高。中国的税制机构和其他国家的机制机构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刚才讲到中国税收的主要运行的基本特征,其一是由企业缴纳,第二是价格通道,成本+利润+税金,大家知道加入价格的税金不是全部的所有的税收,不是所有的政府税收都会进入到价格领域中,只有由企业缴纳的税收才能进入到价格领域。对比世界各国的税收比,可能两个国家的税收一样,但是因为中国90%的税收由企业缴纳,同样是1千美金的税负水平,在中国就可能形成大约900美金通过价格的渠道向整个社会扩散,而另外国家可能只有40%通过价格渠道扩散,其中原因是我们以企业缴纳税收的一个过渡,中国个人缴纳的税收就是买房子和二手房缴纳的税收。
在今天的中国,增长直接税,降低间接税,已经成为一种必须的潮流,为什么直接税在中国的改革艰难,比如说个人税,比如说房产税,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税务征管机制难以适应税收征收的需要。中国的税收模式就是政府管单位,单位管个人,在政府机关眼中,13亿人往往不是13亿行为主题,我们试想纳税人是一个群体,而不是单个,所以在所得税在内的管理方式是政府管理若干个企业,通过若干个企业管理上千万,上百万的的个人所得税。换句话说在今天的中国,税务机关难以面对各个分裂的个人,所以税务局很难征收直接税,只能税收以现金流为基础的流量税,很难增收以财产为主的财产税,这个面临当前非常尖锐的国际上的竞争新的格局我们难以打胜眼前的战。所以调整税收机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在十二五期间有所进展。
另外是“扩维”,增值税要吃掉营业税,把增值税的扩收范围增加到营业税,增值税主要适用于货,营业税主要适用于劳务或者服务业,这两个税种是并行的,和中国传统有习惯性的关系,这如同一个孪生兄弟,他们的基因是相同的,是同样的税种。正因为如此,任何税种稍微的调整的时候就要求另外一个税种调整,两个税种要同步跟进,否则就影响产业投资的方向,但是这样的事情在2009年发生了,2009年实行增值税改革,改革就是要增收过程当中也许企业增加扣除项目,税基小了,这个是减税措施,2009年通过这样的渠道给企业减少了1300多亿元的税收。原来个头一般高,现在增值税下调了,营业税没有下调,这意味着营业税相对以往过高,所以在这样的讨论下,自然导致产业结构不当,需要调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整个潮流中我们要求增加对服务的投资,而减少对制造业的投资,减少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目前的条件下,如何让两个税负水平回到原始状态是一个难题,现在想到的措施就是干脆让增值税吃掉营业税,在整个流转环节全部收增值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去年人代会确定了要实施增值税立法 ,立法规定中有这一条,但是操作中难题,一个难题是营业税的前途问题,营业税是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要让出营业税,让出之后地方政府还有没有新的税种,如果没有,这件事情就很难操作。第二,增值税的份额,在整个收入当中占到49%左右,如果再加上营业税的14%,整个增值税占比达到60%,证券投资都知道不要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面,国家这样大的税收收入依赖一个税种肯定不可能。第三个难题就是现行税收体制的跟进,营业税并入增值税之后,这两个税种肯定要调整,这样随之而来的就是分税制体制的变化,这个在中国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意味着增值税吃掉营业税不得不放缓,怎么样放缓?在十二五规划当中和今年的经济体制计划当中有一个说法,就是增值税的扩维进展要先走第一步,就是先把生产性服务业放入其中,其他的行业暂缓推行。生产性服务业一个是交通运输业,一个是建筑安装业。建筑安装业和交通运输业是中国下一步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两个重点领域,这两个领域当中十二五期间将逐步实施,让增值税吃掉营业税的改革,换句话说这两个行业原来缴纳的营业税要被增值税所取代。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给大家报告这些内容,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莫莫]
- 通胀压力叠加白宫政治风险 金价多空鏖战1325.5一线 (2018-03-14)
- FED威廉姆斯:通胀将逐步升温 未来应该加快升息步伐 (2018-02-26)
- 专家:2018年中国经济需警惕五方面通胀源头 (2018-02-24)
- 黄金:静待通胀东风 (2018-02-08)
- 通胀回暖知名大鸽派倒戈 FED四次加息非遥不可及 (2018-02-08)
- 通胀起来了 黄金将是对冲通胀重要武器 (2018-02-05)
- 交行唐建伟:2018物价仍将温和运行 不具有通胀基础 (2018-01-31)
- 加拿大通胀破2%预示未来或加速紧缩 美/加暴泻80点 (2017-12-22)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