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正文
- 我要评论(0)
当升科技三变调查:业绩下滑 过半数机构撤离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徐亦姗 2011-05-26 09:542009年10月创业板开闸至今,仅北京地区已有33家公司成功登陆。但上市后一年多的时间,相较市场对创业板公司高成长、高盈利的预期,33家公司中却有8家公司出现业绩变脸。
其中,被冠以新能源概念光环的当升科技更以2010年报净利润下滑13.69%,2011年一季报净利润下滑42.83%,成为北京首家业绩“双下滑”创业板公司。
仅仅登陆创业板一年零一个月,但对当升科技来说,却犹如从天堂跌入地狱。
5月25日,当升科技收于14.88元,5月20日,该股10转增10股派2元除权除息,以此比例复权后为29.96元,比上市当日74元缩水六成。
与此同时,各路机构亦纷纷撤离。今年一季报显示,公司流通股股东榜上尚余3家机构驻守,但较上市时的机构数量已减少一半,且目前全部被套。
“毛利率下滑的速度完全超乎预料,刚上市的时候,业内很看好这家公司的成长性,没想到之后净利润下滑得如此厉害。”5月25日,一位长期跟踪当升科技的券商研究员表示。
“公司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报的确很难看。”5月23日,记者来到北京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2号楼,在当升科技三楼的董秘办公室中,董秘曲晓力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坦承业绩大幅下滑的事实。
“去年4月份上市后,管理层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战略规划及长期发展目标的制定上,同时为适应发展需要,还加速人员的招聘培训,对业绩方面反而要求顺其自然。”曲晓力解释道。
“目前,管理层已采取手段努力降低原材料成本,而新产品锰酸锂和三元材料的产量有望在下半年大幅提升,由于这两种产品的毛利率较高,量产后对利润的整体贡献较大,我们对2011年的业绩很有信心。”但是,有业内人士指出,面对糟糕业绩如此轻描淡写,有避重就轻、继续画饼之嫌。
事实上,当升科技去年4月上市后一直颇受机构青睐。其2010年半年报披露的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机构占6家,包括2家基金、2家私募、1家券商自营和1家券商集合理财计划。
其中,东吴财富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以42.81万股位居首,华安策略基金、中海聚发新股约定3资金信托、中海信托—浦江之星6号资金信托、广发证券和同盛证券基金分别持有36.6万股、25.23万股、24.83万股、23.26万股和20.26万股。
上述机构合计持有172.99万股,流通股本占比为10.82%。
与此对应,当升科技亦在该期间走势坚挺。2010年4月27日上市后,该股虽从首日最高的74元低跌至5月18日的44.51元,但其后受到资金拉抬,6月9日即涨至70.19元。6月29日,该股收报58.75元。
2010年三季度,该股在53.1-62.41元震荡,而三季报披露,上述6家机构消失在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
根据当升科技二季度均价57.46元计算,上述6家机构的合计持股成本约9929.8万元。
若参考其三季度57.76元的均价,则6家机构投资收益仅51.83万元,平均每家机构的盈利不足9万元。
但相较上述微利套现出局的机构们,三季度新进的华宝信托—单一类资金信托R2007ZXO32(下称华宝单一资金信托)和社保603组合的命运更悲惨。
2010年10月28日,当升科技披露三季报称,因钴酸锂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产品单位毛利下降,公司1-9月的营业收入虽同比增64.72%,净利润却下降10.51%。
受此影响,当升科技四季度跌幅达7.86%。社保603组合无奈割肉出局,根据上述两期间均价计算,其持有20万股的亏损约154.6万元。
而持有43.3万股的华宝单一信托,四季度仅忍痛割肉3.3万股,至今尚有40万股被套,浮亏已达1145.29万元。
但机构并未彻底死心,四季度仍有国联证券—国联金如意2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买入12.22万股,至今年一季度末,该机构减持1.21万股,亏损约15.3万元。
2011年4月29日,当升科技大跌6.34%,当日的交易龙虎榜显示,有机构席位卖出343.33万元,折合卖出约10万股,与上述国联证券资产管理计划的持股量恰好吻合,若该机构股东在当日顺利逃亡,则其投资亏损约为222.75万元。
截至今年3月末,当升科技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仅剩3家机构身影,只及上市初期的一半,其中有2家为被套股东。
“当升科技上市时恰逢新能源概念热热络,颇受资金关注,基金尤其喜欢。”一位曾长期关注该公司的私募人士告诉记者,“但半年报和三季报公布后,业绩却大幅低于预期,机构只能忍痛割肉。”
尽管如此,今年一季度,华商动态阿尔法基金依然买入43.8万股,成为第一大流通股股东。但由于一季报再次大幅低于预期,当升科技股价走势疲软,若该基金仍持有,则已浮亏333.75万元。
研报之变:评级机构越来越少
“已很久没有跟踪这家公司。”5月24日下午,一位新能源行业券商研究员告诉记者。
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仅2家研究机构出具4份当升科技研究报告。其中东北证券三个月内连续出具三份报告,对公司的评级戏剧性地由“谨慎推荐”变为“推荐”,此后迅速改口为“中性”评级。
对比去年当升科技上市至年底的8个月中,剔除新股询价、申购报告外,共有11机构出具15份研报,其中强烈推荐、推荐、谨慎推荐和增持级别的报告,共有10份。
“公司刚上市时很热,业内认为其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对其锰酸锂和多元材料等动力电池正级材料的前景很看好。”上述行业研究员表示。
事实上,主营锂电池正级材料而头顶“新能源”概念光环的当升科技,上市伊始就已受到各机构重点关注,共17家券商和研究机构出具新股询价和申购报告。而公司网下配售400万股,总计有147家机构动用169.63亿元参与申购。
当升科技去年4月27日挂牌创业板,适逢市场低谷,上市不到一个月,股价直线下滑,到5月18日已跌至44.51元,较上市首日收盘价62.58元下跌28.88%。
此时,颇为青睐公司的机构们按捺不住纷纷出具“推荐级别”研究报告。
5月19日,长城证券首先推出《锂电池正级材料的优秀投资标的》的调研报告,认为当升科技上市后能继续扩大钴酸锂领域的市场优势,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资金优势和客户渠道,有能力把握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市场机遇,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其后的一个月中,更有长江、国都、中信建投等多家券商共出具5份增持级别的研报,看好锂电材料市场和公司的竞争能力,而当升科技也借研报东风,迅速拉升至70.19元。
“去年钴酸锂行业整体需求比较旺盛,我们当时研究认为,IPO募投项目的产能释放冲量能够直接带动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大幅增加,由此上市第一年业绩应该是比较乐观的。”一位曾在当时出具推荐报告的研究员告诉记者。
此后的六七月,其价格都在53.1元附近徘徊。7月27日网下申购部分解禁,该股收于57.91元,较36元的发行价高出60.68%。成交额逾2亿元,创5月6日以来天量。
包括长江、国都在内的多家券商自营部门和集合理财计划持有的网下配售股,获得绝佳套现时机。
若以当日收盘价计算,则参与打新的147家机构网下配售的400万股,总收益约8764万元,收益率达60.86%,为当天13只创业板解禁股中套现收益最高。
但随着半年报、三季报的披露,占主营业务收入九成以上的钴酸锂产品遭遇激烈竞争,价格不断下滑,受此影响毛利率大幅降低。
其间,虽仍有多位研究员持续跟踪并出具报告,但给予的评级已整体下降。
今年以来,对当升科技持续跟踪的券商研究员数量骤减。记者联系多位曾出具“推荐”报告的研究员,回复均为“已很久没对当升科技进行关注了。”
“事实上,去年我们一直都有所跟踪,但年报和一季度业绩一再令人失望,所以最近都没有怎么关注了。”上述研究员告诉记者。
“动力锂电源材料的故事很动听,前景也很美好,但总归要体现在业绩上。当升科技目前产品仍以钴酸锂为主,但市场竞争太激烈,盈利前景不好;而公司锰酸锂和三元材料主要用作小型锂电方面,动力电源材料2012年才有望量产参与利润贡献,短期内没有太大亮点。”
毛利率之变:下滑谜团待解
5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当升科技位于丰台区科技园总部基地的办公楼。尽管大楼新建不久,但办公空间却较为拥挤。
“公司上市前资金较紧张,连续数年资产负债率都在50%以上。因为没钱买楼,之前都是跟大股东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挤在一栋大楼办公。”曲晓力解释道。
记者了解到,当升科技总部办公楼是向大股东租赁,工厂主要在新乡、通州、燕郊和海门四地,研究中心还在北京西直门。
“锂电池正级材料行业,技术研发是核心竞争力。”曲晓力直言,“由于研发中心各层研究室布局分散,研究效率较低,独立董事也提出了意见。直到上市后,公司才计划重新购买办公楼,准备将研发中心和经营部门搬过去。”
财务数据显示,当升科技2010年营业收入8.46亿元,同比增长58.33%,但3462.95万元净利润同比下滑13.69%。
今年一季度,滑坡更为明显,营业收入增长15.85%情况下,净利润同比下滑42.83%。对此,公司解释,由于国际市场LMB钴价处于低谷波动,导致报告期内公司以前一个月LMB钴均价为基础按公式价计算的外销价格较低,尤其是2011年1、2月价格明显偏低,3月开始价格有所回升,而报告期内外销比例占66.48%,使外销毛利及总毛利较低。
曲晓力告诉记者,一季度是行业淡季,产销量和收入占比较小,以往年度净利润还曾亏损;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后,公司业绩从2009年四季度大幅回升,直接带动2010年一季度业绩反常增高,盈利水平创历史高点,所以2011年一季度业绩同比大幅下滑。”
当升科技财报显示,2010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42亿元,净利润726.27万元。而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一季度,占营业收入9成以上的钴酸锂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4668.60万元、12997.82万元、5414.68万元,营业利润分别为154.77万元、132.35万元和135.41万元。
对于公司上市第一年就出现业绩变脸,曲晓力将原因归结于:去年下半年,管理层并没有把生产经营放到第一重心,反而加大企业战略规划以及长期发展目标的制定。
曲晓力告诉记者,“从市场情况看,传统钴酸锂已不具备太大盈利能力,我们未来的重点将放在锰酸锂和三元材料等小型和动力电源材料,因此管理层对未来数年做出具体规划,为抢占市场先机,我们去年下半年加大人员招聘培养。”
公开资料显示,公司员工2010年公司员工总数为799 人,较上年同期的674人增长18.55%。
“从市场情况看,行业最大看点就是动力锂电源正级材料的突破,谁能首先抢占,就能获得成功。公司上市后大量招人为新产品营销提前布局,做法可以理解。但经营生产和人才招聘是分开的,最多管理费用大幅增加,不会影响产品价格和毛利率,公司这种解释有些站不住脚。”北京一家券商研究员表示。
而曲晓力解释道,去年四季度以来,公司进行的战略规划的确牵涉管理层很大精力,但长期计划的制定有助于公司长远发展,因此对短期业绩没有刻意控制。
此外,钴酸锂产品需求旺盛,国内同行不断扩充产能,导致竞争日益激烈,为保持市场占有率,公司不得不降低产品价格,导致毛利率大幅走低。
2010年,公司竞争对手湖南瑞翔新材料、杉杉新材料、天津巴莫科技等纷纷扩大原有产能。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目前,国内第二大钴酸锂生产商湖南瑞翔新材料正在申请上市,其外销出口额仅次于当升科技,同为韩国三星锂电池正级材料的主要供应商,是公司重要的竞争对手之一。
2010年3月18日,天津巴莫科技亦申请在中小板发行2000万股融资,但之后因为无实际控制人,VC股东占比过高被否。曲晓力还指出,毛利率大幅下降的与其过度依赖前五大客户,原材料价格出现波动后,下游产品议价能力不足有关。
“公司上市后,各项财务指标变得透明,国际国内客户看到后,觉得我们毛利率太高,还有降低空间,所以就一直压低产品价格。”曲晓力表示。
“另外,去年以来,占生产成本七成以上的氯化钴价格波动频繁,对公司毛利也有一定影响。”
但上述研究员对此表示质疑,“去年钴酸锂行业竞争确实比较激烈,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增长之际,锂电正级材料毛利率却同比下滑4个点,滑落速度远远超过我们预期。”
“即使大客户对公司钴酸锂价格有所压低,但价格不太可能降这么低,特别是今年一季度,钴酸锂价格直降10.43%,不知道公司是经营方面存在问题还是业绩有所保留。”该研究员颇为疑惑地表示。
曲晓力告诉记者,毛利率下滑的综合因素很多。
去年以来,公司暂停募投项目而采用超募资金扩大产能,新产线存在磨合期,前期消耗的材料成本、水电成本较高;此外,去年四季度新项目正在通过客户认证,由于产品处于试用期,前期浪费的材料很多,造成整体成本的上升,进而影响到毛利率。
随着2011年四季度旺季的到来,新产品产量将有所提升,量产后对材料的消耗将日趋正常。
“未来会加强对原材料成本的控制,相较之前一直采用直接购买氯化钴的方式,现在主要从国外进口钴矿,然后找国内厂商代为加工成氯化钴,这样可以有效节约采购成本。”曲晓力告诉记者。
但记者了解到,采购钴矿石往往需要支付大量现金做保证金,对公司资金要求较高,上市前,当升科技由于现金流较紧张,对该种方式只是进行少量尝试,并未形成规模采购。
目前公司资金问题得到缓解,今年以来40%以上的氯化钴都是按上述方式采购而来,采购成本得到降低,由此,今年毛利有望提升。
未来,当升科技经营的重点主要放在两方面:第一,在传统的钴酸锂方面,开发高电压、高密度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第二,加大销售锰酸锂和多元材料等新兴小型锂电材料。
“虽然钴酸锂的盈利能力已大不如前,但也不会放弃这块市场,未来公司将加强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点开发供应高端热销品牌手机的锂电池正级材料。我们已向日、韩客户提供该品牌锂电池材料的样本试用,目前产量并不大。”
“该高端热销品牌手机锂电池的钴酸锂正级材料毛利率较普通钴酸锂产品高,这是未来发展方向。”不过,曲晓力告诉记者,公司业绩的最大看点还是今年达到量产的锰酸锂产品。
“锰酸锂和三元材料已通过大客户认证,正处于冲量阶段。两种产品毛利率较高,盈利能力强,对业绩的贡献比较大。去年两种材料的产量主要集中于第四季度,约十几吨,没有体现在净利润上。根据客户需求,今年三、四季度属于旺季,这两种材料有望逐渐放量,净利润也将相应提升。”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目前锰酸锂产品毛利率约25%,三元材料的毛利率约35%。相较钴酸锂产品9.26%的毛利率,盈利能力较强。
“锰酸锂和三元材料如果盈利情况较好,未来肯定会遭到对手竞争,但好在两种产品的毛利率相对较高,毛利受到挤压的空间较大,对净利润的影响不像钴酸锂那么明显。”前述研究员认为。
对于市场一直充满期待的动力汽车电源材料,当升科技仍处于研发、试用。
曲晓力告诉记者,现已跟日韩专做动力电源的企业有所接触,但电动汽车材料尚没有通过客户审核,预计最快将于明年下半年有所进展。但公司对电动自行车和电动工具的正级材料已有批量供货。
“虽然市场对汽车动力电源材料的预期强烈,但这块市场未来如何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首先,各大企业都没有对该技术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另外,动力电源自身也存在较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最终将采取租赁还是购买方式使用等等。”上述研究员表示。
“事实上,汽车动力电池正级材料只是构成动力车电池的一部分,其行业景气度高度依赖动力车电池市场的需求。即使这块技术在明后年得以突破,若其下游动力车电池遇到市场瓶颈,不能同步协调解决,则汽车动力电池正级材料市场未来仍将充满疑问。”
[责任编辑:莫莫]
- 从盈利900万到亏损10亿 谁来拯救业绩变脸的众安? (2018-04-27)
- 债基业绩冰火两重天 年内收益率首尾相差超50% (2018-04-27)
- 中期业绩预增 47股被基金抢先布局 (2018-04-27)
- 逾七成公司上半年业绩预喜 4家公司净利增10倍 (2018-04-27)
- 记者调查深贫县:这377名扶贫干部为何被提拔重用 (2018-04-27)
- 中美将就301调查在WTO交锋 (2018-04-27)
- 生态环境部:对华北督察局等4家派出机构开展巡视 (2018-04-27)
- 美国司法部调查华为指控比中兴更严重 (2018-04-26)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