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正文
- 我要评论(0)
财经杂志称因报道肖时庆案得罪相关公司被恶意清摊
来源: 法制晚报 作者: 王祎 孟妍 2011-05-13 09:51相关:原银河总裁肖时庆因受贿和内幕交易 终审被判死缓
《财经》杂志在京遭恶意清摊 多处报摊杂志被“包圆儿”主编称因报道得罪相关公司记者询问多部门无人能管
最新一期《财经》杂志疑因报道内幕交易牵涉到几家上市公司,昨天在中关村等地区被恶意清摊。
杂志社主编罗昌平称已经知晓是哪家公司所为,但该公司坚决否认。
微博爆料
《财经》杂志被“抢”购
昨天上午11时许,《财经》杂志执行主编罗昌平在新浪微博中发文称,“最新一期《财经》在中关村、西直门等地被人恶意收购,多次补刊无济于事。”
罗昌平称,本期杂志中《隐庄肖时庆》一文报道证监会前官员受贿1546万元、内幕交易获利约1亿元,牵涉到六家上市公司,因此“相关公司安排人在报刊亭大举清购”。
随后,《财经》杂志官方微博将该文中涉及到的上市公司全都列了出来,七家(比罗昌平微博多提及一家)上市公司分别是青岛金王、九芝堂、千金药业、亿城股份、太平洋证券、国元证券和国金证券。
实地走访
中关村不见《财经》踪影
昨天下午,记者走访了中关村新东方总部、海淀图书城、科贸大厦、中科大厦、太平洋大厦、海龙大厦附近的十余家报刊亭,均没有买到最新一期的《财经》。
据多家报刊亭老板介绍,报刊亭一次订购该杂志不到10本,平时一周左右卖完,但昨天上午到的货,下午1点到4点之间就被人一次性买走了。
报刊亭老板称,这些来收购的人都是一次性将所有《财经》买走,有的说是邮局的,有的说是杂志社的,还有的说自己是外地来的,但所有人都拒绝透露“包圆儿”的原因。
而在西直门一带,清购则没有这么严重,多数报摊上还都摆放着最新的《财经》杂志,购买很是轻松。
记者调查
杂志社称已查明收购公司
在记者调查中,罗昌平证实,微博确实是自己所发。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至少是一家公司在恶意清购。”虽然不肯透露这家公司的名称,但罗昌平称,这家公司办公地点就在中关村和西直门附近,所以才会就近“收购”。
“除了清购以外,目前杂志社还没有受到任何压力。”罗昌平称,这种行为基本无用,“我们有网络版,这个是不会被删除的。”
记者在网上搜索这七家上市公司后发现,办公地点在中关村以及西直门附近的只有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不止在中关村有营业部,总部在西直门。
但当记者向该公司求证时,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证财经总经理胡女士立刻进行了调查,随后回应称,“经查公司没有做出过该行为。”
“这种行为就是掩耳盗铃。”胡女士称,“公司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针对清购原因,胡女士表示,“公司与肖时庆没有关系,所以没有必要这样做。”
相关说法
无相关规定难界定“恶意”
在百度输入“恶意抢购报纸杂志”,记者至少找到了90多条全国各地的类似新闻。本报自成立以来也曾经数次遭遇过被采访对象的恶意抢购。
记者随后向北京市文化执法总队、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咨询,但对于这种恶意抢购行为,目前相关部门称还没有明确规定。“买一百本和买一本一样,都只能界定为消费者,我们无权处理。”出版局工作人员说。
专家点评
是对报刊和读者双重权利的侵犯
今天上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认为,这种恶意抢购行为不但侵犯了报刊的监督权和发行权,还侵犯了读者的报刊选择权和新闻知情权,是对媒体与读者双重权利的侵犯。
但由于这类事件一般属于偶然和突发事件,同时实际操作中也很难取证,所以我国目前没有相关法律对其进行界定和规范,而国外也很少有先例可以借鉴。
现在仅能够借助媒体的多元化来对抗这种对公共舆论的侵犯,例如发布网络信息等。实际上这种抢购方式其实是弄巧成拙,不但不能制止消息的散播,反而还起了推动和加速作用。
文/记者 王祎 实习生 孟妍
[责任编辑:莫莫]
【相关链接】关于 财经杂志 肖时庆案 公司 恶意清摊 的新闻
- 监管部门再亮剑 中小银行公司治理将成检查重点 (2018-04-27)
- 港交所下周一正式接受上市申请 逾10家公司争7月上市 (2018-04-25)
- 第三批5只FOF获批 四家基金公司拿到第二个批文 (2018-04-19)
- 抓住治乱象的“牛鼻子” 银保监会严监管剑指“公司治理” (2018-04-18)
- 银保监会划定治理三底线:推进公司治理 (2018-04-18)
- 48家公司撤回IPO申请 IPO新增报会企业明显减少 (2018-03-23)
- *ST华泽再度跌停:公司预亏逾14亿 券商预测有21跌停 (2018-03-22)
- 26公司IPO大撤退 投行爆料:都怕财务指标新规矩 (2018-03-21)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