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股票 > 上市公司 > 正文

国航等上市公司再斥巨资套保 不断补仓遭质疑

来源: 信息时报  2011-03-11 10:14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徐岚

  在油价高企的压力之下,曾经在燃油套保中摔得鼻青脸肿的东航和国航,双双决定再度将巨资投向套保,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其实不仅仅只是东航国航,由于铜、棉、糖等原材料价格狂涨,众多上市公司已经拿出巨资向套保进军。只是从以往的数据来看,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保的上市公司,最终多数都以巨亏告终,无论是东航国航,还是中航油、深南电。而在最近,中粮屯河浮亏过亿却仍执着在期货市场上不断补仓的行为,也将上市公司套保疑云推向了风口浪尖。

  以往的数据显示,上市公司在套保业务中鲜有胜利者。套保业务本应是稳定和固化上市公司成本的金融工具,为何最后却成为吞噬公司利润的杀手?业内人士认为,公司由最初为保值介入套保业务最终转向投机,是导致套保巨亏的重要因素。

  上市公司玩套保浮亏一片

  在2010年以来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不少上市公司纷纷加入了套期保值的行列,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在糖价飞涨中持有大量白糖期货空头头寸的中粮屯河目前浮亏已经过亿。1月29日,中粮屯河发布2010年业绩预减公告,预计2010年度净利润同比下降50%以上。此时正值中粮屯河郑州白糖期货套保业务浮亏亿元之争尚未平息之际,市场也将中粮屯河净利润下降的矛头指向白糖期货套保的失利。

  但中粮屯河不改初衷,一方面不断解释称,公司的期货套保业务均在掌控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连续追加期货套保资金。在1月21日的董事会议上,公司审议通过了“白糖期货业务操作资金由6亿元翻番增至12亿元”的议案。决议甫出迅速引发各方质疑,而独立董事银河证券副总裁齐亮连续投出弃权票,令市场疑窦丛生。此前,中粮屯河于2010年1月将操作资金由2亿元增至4亿元,9个月后,又决定增加至6亿元。

  除了中粮屯河,A股上市公司中套保浮亏的队伍在迅速扩容。恒邦股份3月8日公告称,公司自2010年6月份开始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已导致累计1.39亿元亏损;精诚铜业也宣布,由于10月份以来期货铜价格涨幅较大,年内铜期货套期保值合约累计平仓亏损1102万元,这几乎也占去公司去年8308万净利润的13.26%。此外,山东黄金在其投资收益项下“黄金期货及黄金租赁实现收益”为亏损251.57万元。

  昔日巨亏公司重启套保业务

  尽管上市公司在套保业务上摔得鼻青脸肿,但前赴后继者大有人在。韶钢松山日前宣布,为规避钢材价格大幅波动可能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董事会同意公司通过上海期货交易所投资2亿元开展钢材套期保值业务;中兴通讯首席财务长韦在胜上月表示,公司将增加对远期合约等套期保值产品的投资,以应对人民币不断升值和其他货币汇率波动带来的压力;而佛塑股份日前也公告称,公司今年拟涉资不超过3000万元对PTA、PVC、LLDPE共三个品种塑料原材料的期货进行期现结合套利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在套保业务中深陷套保泥潭的航空公司,也决定再次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引发广泛关注。

  东方航空董秘罗祝平3月7日向媒体证实,公司财务部门已就重启工作着手进行研究,其总经理刘绍勇也表示,公司重启套保业务的目的是“锁定成本”,且会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无独有偶,中国国航董事长孔栋本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国航将继续坚持燃油套期保值。孔栋称,高企的油价对航空公司造成的成本压力很大,今年7月,国航的燃油套保合约将到期,孔栋斩钉截铁地表示:“我们会继续做,这对对冲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有很大帮助。”

  对于曾经的巨亏,孔栋也承认,此前国航曾在燃油套保问题上栽过跟头,“确实是由于经验不足,决策失误,对于燃油套保的风险没有足够认识。这次我们将挑选更专业可信的银行合作”。

  套保被套全因投机

  套保业务本应是稳定和固化上市公司成本的金融工具,为何最后却成为吞噬公司利润的杀手?业内人士张晓东认为,公司是为保值还是为投机,是决定套保风险的重要因素。

  规避风险、锁定成本是套期保值的最终目的,但中国企业往往将套保变成了投机,最终导致套保亏损。最近的例子当属恒邦股份,从公告来看,尽管恒邦股份平仓亏损有一部分作为有效套期冲抵了营业收入,但仍有4702.33万元被冲减投资收益,分析人士表示,这表示恒邦股份存在超额套保的情况,参与市场投机,即不针对企业实际产量而为投资盈利进行期货交易,这导致了公司4702.33万元的投资损失。恒邦股份2010年度净利润为1.91亿元,超额套保的损失接近全年净利润的1/4,损失不可谓不严重。对此,鲁证期货金属分析师张玺表示,“超额套保是生产型企业的大忌”。

  而上市公司对国外大宗物品的价格走势缺乏判断力,依赖国际投行忽悠,也是导致巨亏的重要原因。此外,大量案例表明,衔生工具灾难往往并非全因衔生性交易本身所引起,而是缺乏健全的风险管控机制。韶钢松山日前将套保量限定在现货规模的20%以内,且表示如所需投入的资金超过净资产的10%将通过股东大会而非董事会会议审议;对比日前引起争议的一些上市公司套期保值业务,不难发现这些上市公司在参与期货套保业务的决策、内控管理及信息披露上尚存在着诸多瑕疵。

[责任编辑:莫莫]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