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股票 > 港股 > 正文

新鸿基将稳坐港资券商头把交椅

2010-06-30 10:04

自4年前收购亚洲联合财务有限公司以来,新鸿基公司仿佛在黑暗中找寻到了曙光。面临国内证券监管不能完全对外资放开,香港业务增长饱和的窘境,新鸿基依靠多年打下的扎实基础,坚定不移将国内市场作为其发展壮大的平台。

证券时报:目前除了UA亚洲财务以外,新鸿基公司在内地正在或者准备开展什么业务?

唐 登:目前主要是UA和投行这一块,我们在1991年就成为了上证所和深交所的海外代理人,介绍内地企业来香港上市。我们将UA引进内地已经3年了,今年计划将业务扩展至深圳以外地区,目前已经拿到了重庆、成都、沈阳和天津的小额贷款公司牌照。UA在香港的运作模式很成功,在内地发展潜质也比较大。投行方面,我们去年参与了中国高精密自动化等5家-6家公司的IPO,现在我们还有3个-4个项目在等待聆讯。

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拓展国内业务的尝试。从CEPA第一个协议签署到现在7年了,我们一直在国内寻找合适的期货公司进行合作或者合资,其中有一两家条件较为成熟,但是国内一直没有可供外资参股国内期货公司参考的条文,所以到现在一直没有批下来。此外,经纪业务方面,我们也很想进入内地,参与A股市场交易,但是目前唯一特批的是瑞银参股北京证券,其他获批的都是外资参股投行业务。去年我们有一个已经签了合作备忘录的潜在合作伙伴,因为其投行业务没有达到同业平均水平,也没有批准我们入股。目前我们在静待国内证券监管的进一步开放。

证券时报:海通并购香港大福证券之后,一直传有中资机构在物色购买新鸿基的股权,您对此是什么态度?是不是跟这类中资机构有过接触?

唐 登:对于合资和合作,我们一直秉持开放的心态。我们与浙江永安合资组成了新永安期货,也将旗下外汇子公司股权出让给麦格理。永安是国务院第一批批准到香港开分行的期货公司,也是第一家被批准与外资合资的期货公司;而麦格理外汇交易活跃,在交易系统方面也非常先进,我们的外汇交易却比较小,这样麦格理负责交易平台,我们负责找客户,合作开发市场,协同作战,互利共赢。

在其他金融领域方面,我们也在寻找这样的契合点。很多中资银行和证券公司都对我们表现出了兴趣,但是目前的接触都是初步的。我们找的是可以共同发展市场的合作伙伴,但他们是找并购对象,目前公司大股东认为现在并不适合将公司控股权转手他人。

证券时报:新鸿基公司不久前作价21.4亿港元向私募股权基金公司CVC出售了不超过19%的股权。是不是因为目前融资环境较差,公司只能通过出让股权的方式换得融资?公司还将通过哪些渠道募集资金?

唐 登:我们出让19%的股权换得超过20亿的资金,用于内地私人贷款和发展投行业务,相比于其他融资渠道,引进战略投资者应该是最好的方式。如果做增发,在二级市场发行股票势必需要打折,而可转债的换股价通常比股价还高一点,对公司来说比较合算;我们也不想去银行贷款,因为这会让资产负债表膨胀。我们目前的孖展业务借出去了50个亿,相比长期贷款,我们更愿意选择短期负债来发展孖展业务。如果未来有资金的进一步需求,我们也会考虑继续引进其他战略投资者。当然我们也希望国内的银行能够贷款给财务公司,或者有内地的企业愿意参股或者贷款,同时发行信托产品也是我们考虑的方法之一。

证券时报:传公司曾计划在内地开拓私募基金业务,在大中华区进行上市前的投资,现在这个项目进展如何?

唐 登:其实我们自己做的项目自己都有投,所以私募基金一直在做。2006年我们也计划跟东方富海合资设立私募股权基金,但是很不凑巧遇到了金融危机,合伙人的钱没有到位,因此这个计划没有继续下去。目前我们在天津有5千万的外币基金已经获批。

证券时报:既无外资大行的海外客户资源,也无中资机构的红色血统,您认为香港本土券商的出路在何方?

唐 登:我们目前的交易量中散户占到七八成,首先这是要保持住的,机构投资者也要加强继续开发。外国投行的客户资源,我们没得拼,但是我们可以从卖方着手,为企业找寻合适的买家。我们港资券商是一个合适的桥梁,既了解国外文化,又了解国内政策,我们的出路在于要盯住大行无力顾及的中型公司,发掘明日的大企业。

简介

新鸿基有限公司以“新鸿基金融集团”的品牌经营,是在香港具领导地位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集团为零售、企业及机构客户设计金融方案,目前管理、托管、提供建议服务的资产总值逾600亿港元,股东权益逾125亿港元(截至2009年12月31日),集团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分行及办事处遍布香港、中国内地、澳门及新加坡。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