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正文
- 我要评论(0)
2007年以来二八转换规律:起飞至少3000亿
2009-12-14 11:0412月4日上午10时57分,上证综指分时走势图上,一向同起同落的白线、黄线在这一刻突然分道扬镳,走出了近期罕见的“喇叭口”状走势。而两条曲线的严重背离,“二八转换”已经提上议程。
当天银行股全线暴涨,权重股也出现大幅上扬。中信银行、中国太保涨停,而中小盘题材股几乎全线受挫。
令大家跌破眼镜的是,这样的行情只维持了一天。上周一大盘成交量开始萎缩,至周四已萎缩至12月4日的一半。如此量能下是否还存在“二八转换”让人疑虑。
有市场人士在大涨的第二天便指出:“假如沪市的量能能持续保持在2000亿左右,就能够支持市场换手的活跃。但是这种量能是无法支撑‘二八转换’的,强行转换——如乱拉银行股——的结果就是短期调整。”
同时,理财周报记者也发现,从2007年“5·30”以来,“二八转换”的力度与持续性越来越弱,但成交量却超出了以往任何时候。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此次“二八转换”如此艰难?转换需要哪些内外条件?
转换缺乏基本面引线
我们先来看最近两次成功的“二八转换”。
一次是在2007年5月30日,引爆点是:国家准备调控股市过热,印花税向上调为千分之三。但其后股市在蓝筹的带领下疯狂上涨,最终指数直奔上6000点。
第二次是在今年的5月份,蓝筹板块集体大涨。
在此背景下,一方面5月6日央行发布了2009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依然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形势加速反弹并领先其他各国走出金融危机的形势愈发确立,市场终于引爆了这次成功的转换。
而与这两次相比,现在基本面处于空白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闭幕,迪拜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除了通胀的脚步越来越近,基本面上适合充当二八转换引线的信号越来越少。
又到3个月时间窗口
除了需要基本面的契合,理财周报记者发现时间周期的规律也是转换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的市场正在这个时间周期的风口浪尖上。
我们可以看到,从2007年2月份开始,到“5·30”前的题材股时期,一共经历了4个月的时间;而“5·30”后到2007年10月份的蓝筹行情,除去下跌的6月份,满盘满算是3个月。蓝筹沉寂4个月只换来3个月的行情,此行情的末期就是深度调整,股指6000点一路向下。
无独有偶,从2009年春节后到2009年5月份左右,又是一个题材股横行的时代,一下是“产业振兴”,一下又是“港珠澳大桥”、“猪流感”,前仆后继3个月左右的时光又过了。
从今年5月份开始到“7·29”大跌,蓝筹股无疑是主旋律,不多不少,这又是3个月光景。再次延续“蓝筹行情末期迎来深度调整”的规则,8月份大盘进入了调整,不管题材还是蓝筹,二八双方都没有幸免。
市场再次缓过气来是今年的9月份,物联网的火热再次把行情带进了题材时代。从那时到12月4日,又是3个月过去了,“二八转换”的最佳时机已经呈现在市场面前。
量能相对滞后
我们可以看到,题材目前已经走投无路。近期无论是山东板块的黄三角概念、还是大唐电信的TD阅读终端。每天的市场热点都在不停转换,而持续性则在不断减弱,题材股寿命几乎只有一至两天,再也看不到连续上涨的题材。
直至上周,情况越发恶劣,市场热点居然要去与新股上市相关的板块中寻找,而像销量上升这样新闻也能造就一汽系的短暂辉煌。
但蓝筹却没有接下这一棒,12月4日过后,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成交量更是急剧萎缩。此时的行情已经到了一种“题材不行、蓝筹不动”的青黄不接时期,场外资金一时间难以找到集中攻击的目标,观望气氛浓厚。
大家都按兵不动,或者更糟糕的原因是——资金已经高位套牢,如此一来哪有动能支持大盘进行“二八转换”?对于转换需要的成交量,有人认为沪市必须达到3000亿。
有细心的投资者不禁感到愕然:“2007年‘5·30’后的蓝筹行情是缩量上行的,为何此次缩量却无法带出当年的大牛行情?”
其实从市场情绪中能找出一些头绪,“5·30”时期大家都在学习巴菲特,换句话说就是全民搞价值投资。在题材股已经见顶的情况下,资金开始转向大肆申购基金。而基金重仓蓝筹,一旦基金做多,只需要“锁筹和互相哄抬”,这样一来缩量上行的蓝筹行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反观现在,临近年底,大伙都忙着赎回基金活跃现金,最典型的就是近期的平安“割韭菜”事件。这么一来市场最大的供血中心尚自顾不暇,哪有闲工夫整出3000亿的成交量来?
股本扩张,蓝筹积重难返
本来应该站在舞台中央的蓝筹为何辜负了市场对它的期望?为什么“二八转换”需要的动能越来越多而上升幅度却越来越小?理财周报记者发现,资金的“有效”推动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2007年“二八转换”后,股指从3字头变成6字头,在此区间上涨了61.72%;2009年5月转换后,股指只上升了39.76%。蓝筹行情上涨的幅度是越来越小,但流通股本却随着解禁的步伐越来越庞大。这就引起了人们的猜想,是否是股本扩大导致蓝筹积重难返?
数据显示,2007年5月30日的时候,市场上流通的总股本为3863亿股,而现在,流通股本达到了13777亿股,股本相对增加了256%;比起今年5月,这个数字是87.41%,而整个市场的平均股价则基本与“5·30”前后一样。
一个十分简单的例子,蓝筹中的涨停先锋——中国石化,2007年5月的流通股本为35亿,假设取当时的均价13元/股,有人想把中石化全部流通股买下,需要使用455亿资金。这样一来中石化不仅在当天,在往后的日子里也将每天涨停,直到主力愿意出货。
事实上,拉中石化涨停不需要买入全部流通股。以2007年“5·30”后中石化的3个涨停来看,换手率平均只有8%,也就是在有36亿左右资金介入的情况下,中国石化就会涨停。
再对比近期的中石化,经过数次解禁,其流通股本已经扩至699亿,12月4日耗费34亿资金仅仅将其撬动了5个点,姑且不论2007年的连续涨停,就是相比起今年7月份的涨停也已经积重难返。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中石化,也频繁的出现在其他蓝筹权重股身上:中国银行从52亿股,增加到现在的1778亿股,增长了34倍;工商银行从2007年5月的91亿股本,摇身一变达到了2509亿股,是原来的27倍。
这就好比一个人,从前可以轻松搅动1立方米的水,现在水多加了几十倍,那么搅动这些水就需要比以前投入更多的力气。
而目前市场的资金量是否能支撑这些胃口变大的蓝筹加速上涨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 上一篇:广州万隆:当前市场面临四大压力
- 下一篇:机构继续增仓大消费 绞杀涨停板
【相关链接】